2021年8月10日 周二 深圳 阵雨 673/1000
【主题】经济学小常识
【字数】1563
昨天的简文分享了“总效用”及“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我们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购买若干商品并从这些商品中实现的最大满足程度的总和。一般而言,消费者消费的商品数量越大,满足程度越大,总效用就越大。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者说效用的增加。边际效用的变化呈现递减的趋势,比如,昨天举例吃包子,吃到第3个包子时,已经给我带来不了任何满足感,也即带来不了任何效用;当吃到第4个包子时,边际效用是负值……
边际效用和总效用之间的关系变化:边际效用为0,总效用达到最大。
昨天的文末作了一点小“埋伏”,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你一定听说过一句俗语,且经常挂在我们的嘴边,这句话就是在描述我们生活中的边际效用和总效用,这句话就是: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根据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理论,可以得知:在“挑水”这件事情上,只需要分配一个人就可以做到刚刚好,不需要再分配更多人去完成这件事情了,这份活儿一个人干足够了。
而你偏偏要分配2个人,这2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愿意独自去挑水;原本每个人可以出100%的力气,有了2个人之后各自只愿意出50%甚至更少的力气,就有了“抬水吃”的现象;这种抬水吃的现象,每个人的力气最多用了25%吧,过去一个人挑2桶水,现在2个人抬1桶水……
好了,你以为抬水这件事情很辛苦,2个人看上去忙不过来,而且他们每个人看上去都很努力很辛苦的样子,于是你又增加了1个人来负责挑水这件事情。这回可好了,3个人心里都在打着小算盘:有3个人负责干这个活呢,我不干,他们俩总会去干的,就让他们去干吧,我先歇歇。又或者有这样的想法:他们都没有动手去干呢,我一个人去干活,他们会不会排挤我呢,那还是等大家都动手的时候我再动手吧……于是大家都在相互观望,一天过去了,什么活也没有干,大家都没有水喝。
不难看出:如果挑水、抬水的人是你投入的劳动量,在你现有的设备、机器、公司规模上,只需要投入一个劳动力足够了。再多投入劳动力,不仅不能带来更多产量,反而会影响到你的产量。
将上述结论延伸来看:最开始,你添置了设备机器10台、厂房面积也足够大,当你只投入2个劳动力时,这样会有8台设备闲置,设备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如果你这时候增加劳动力的投入到10个,刚刚好每台设备上一个人,这时候他们能够分工协作,各自生产效率很高,产量达到最优的状态。如果你继续增加到12个人,这时就有2个人闲下来。有2个人在玩,剩下的10个人也不会愿意干活,此时就会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总产量就会下降。
这是给我们管理者的第一个启示:并不是人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与公司规模相匹配才好。
第二个启示或许可以延伸到“薪酬”,薪酬并不是加得越多越能激励公司员工。
什么时候加薪更合适呢?早前的简文有分享过金钱的腐蚀作用和衰减作用,这里再说说衰减作用。可能我们有些管理者倾向于给员工加更多的薪水,目的是用以增强其工作满意度,激励其更好地工作。
但这个方法在员工的早期职业生涯中是可以奏效的,但当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加薪不会再带来更大的激励作用。这是站在每个人一生的“劳动和闲暇”时间的配置来探讨这个问题。一个人工作早期愿意用更多的劳动投入换取更多的工资用以养家糊口;当收入到达一定状态,什么都有了之后,愿意给自己更多闲暇时间,薪酬的激励作用不再那么明显。
不分析人一生这么长的场景,只回到薪酬激励本身这件事情上来看,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加薪到了边际效用是0的时候,加薪到了加过之后,员工也没有任何感觉的时候,这时候薪酬的激励作用在消减,你需要采取其他方式来激励。
……
综上,及昨天的内容: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给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都能够带来很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