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我们并不知道大禹治水的具体细节,史书上的寥寥几笔只为我们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留下了无私奉献的美好品德。鲁迅的《理水》一篇,借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却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极为现实又荒唐的往事。
水灾过后,官员依旧是官员,“学者”依旧是“文化的灵魂”,百姓却变成了流民。“学者”高坐文化山上,整日参与着无意义的探讨,谈讨禹到底是否存在,谈讨愚人到底能否生出聪明人。他们的食粮,是从奇肱国用飞车运来的,吃喝不愁。就算大水卷土重来,也决计不会淹掉他们的“文人风骨”的。“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在他们心中,无关紧要的,是百姓。
不作为的官员们生怕两位考察专员过于作为了。于是他们在石屋中“考察灾情”,召见百姓代表,游山玩水,官员们搞一搞形式主义就把两位专员送回去,顺便带点灾区百姓的“日常吃食”,感受一下民间疾苦,感叹一下“为君难,为臣亦不易。”官员们“懂事”,专员也“上道”,灾情就压下去了,可谓皆大欢喜啊。
我们不能怪百姓代表不代表百姓,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被推出来的替罪羊,与官员身份悬殊,处于弱势,被统治的地位。他只有顺从、服从,根本没有任何权利,饱受剥削、压迫和奴役。百姓也知道官员不是真的考察,配合一下走走过场也就过去了,自己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变化,依旧是吃树皮,挖草根。就算他说了实话,官员就会在意吗?与其得罪官员,不如保全自己。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历史,无非就是两个字“生存”,只要活得下去,就很少有人去得罪权贵,争取利益。《理水》中的百姓代表,被鲁迅描写的淋漓尽致,充满了现实意义。
百姓代表不为民做主,官员们毫无作为,文人们与官员同流合污,那么谁能为人民做主呢?是大禹。文中对大禹的描写十分简洁,但一个脚踏实地,朴实无华的形象跃然进入了我的脑海中。大禹力排众议,解救了水患中的人民。然而,就在鲁迅写完《理水》的两年多后,就让我们见到了一个超越了小说的现实,一个没有大禹的《理水》。
1938年,蒋介石为了阻挡日军进攻,故意炸开花园口堤坝,导致花园口决堤。黄河一泻千里,造成80多万人死亡,河南省肥沃的土地变为了大片的黄泛区,农民颗粒无收。灾民并没有得到国民党的妥善安置,灾区情没有得到控制,瘟疫与饥荒反复蹂躏着灾区。天灾变为了人祸,水灾间接导致了1942大饥荒,三百万人被饿死,受灾人数达到三千万人。
在比故事更加魔幻的现实中,我们虽然没有大禹,但那些实干的,为人民服务的老一辈革命家们超越了大禹,治好了百姓心中的洪水。我想,鲁迅先生若得以亲眼所见,应感到些许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