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心理学博士杨教授,讲过一位特级老师上公开课的例子。
老师给小学生上一篇叫《小英雄雨来》的课文:
我们已经扫完生字词了,
接下来我们要给文章分段落、列小标题。
请同学们思考3分钟......
哪位同学来回答?
张三举起手:这篇课文分成3段。
老师摇头:不对。哪个同学来帮助他?
李四回答:分成4段!
老师不置可否,
对老师非常熟悉的同学们都知道,
老师不置可否,说明没回答对。
于是,王五继续举手:老师,分成5段!
老师仍然不置可否。
这时,
同学们都纷纷举起了手。
老师非常高兴:大家都知道答案啦。
“老师,这篇课文分成6段!”同学们齐声回答。
你们都很聪明,这篇课文确实分成6段。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启,同学们发,课堂气氛很活跃。
老师似乎在一步步的引导同学们找到答案。
最后,大多数同学确实都说对了正确答案,
但是,
分成3段、4段、5段的同学是怎么思考的?
他的思维过程是怎么样的?
是什么导致学生的划分方法与标准答案不一致?
这些老师不知道,那么,也就也无从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根据教参中的参考答案,想尽办法引导孩子把这个答案说出来。而学生们更多的是猜测,迎合老师,而没有思维的过程。
最终可能导致学生上课好像听懂了,但课后还是不会做作业。
上完一节课的效果,只知道《小英雄雨来》分成6段,换成其他的文章,该怎么划分,还是不知道。
老师的错误在于以结果为导向,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是思维的过程。
这是杨教授反映的老师给小学生上课存在的问题。
而家长们在引导学龄前儿童的过程中,同样也容易犯类似的错误。
举个例子:
看到孩子第一次拿起剪刀,
很多家长都会惊慌的制止:剪刀危险,不能玩!
家长给了孩子一个答案:不能玩。
但是,这样简单粗暴的制止,
不仅不能阻止孩子的好奇心。
关键是,最终
孩子明白什么是危险吗?
她知道剪刀为什么危险,危险在哪里吗?
她知道怎么使用剪刀,才不会发生危险吗?
她知道万一遇到危险,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吗?
遇到新的物品时,她懂得怎么辨识是否存在危险吗?
......
当孩子对这些都不知道的时候,在没有家长24小时监控和约束的情况下,是不是更容易发生危险呢?
��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
他们通过手、口、眼......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如果我们不知道探索性学习的重要性,
就会急于给孩子一个成人所认为的正确答案,
就很容易犯以结果为导向的错误,
从而阻碍了孩子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