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力量大,转眼间,院子中的柴就堆成了一座小山,四人又做了一次分工——王燕将柴捆成小堆,李大狗骑车拉到新房子去,爷孙俩照旧把柴往院子中挪。
王燕将布条放在地上,转头去将柴抱起,搁在布条上。她估摸放的柴恰好能捆上、又不浪费布条的长度时,就把柴拢在一起,捆了起来。
李大狗一手拎着一个捆好的柴堆,迈开腿往外走,来到摩托车旁,扔在水泥路上,解下绑带,把它们拴在车上,随即发动摩托车,风风火火地往新房子驶去。
四人就这样忙活着,一点一点地把柴往新房子搬。看着院子里的柴越来越少,满头大汗的李光沫虽然觉得累,但也很有成就感。
时间如流水,缓缓消散在指尖。一晃,好几个小时过去了,四人的衣裳渐渐被汗水粘在了身体上,发丝也裹成了粗条。
阳光突破乌云的封锁,洒在南庄中。河畔的鱼见了阳光,游得更畅快,偶尔也浮上来换气;那些被寒风冻得硬邦邦、皱巴巴的衣服,晾在阳光下,渐渐变得平整、柔软;一条黄狗从窝里出来,趴在院子中的柴垛旁沐浴阳光,它眼睛闭着,渐渐入睡。
太阳真是种令人又爱又恨的东西,特别是对此刻的李光沫来说,他既想阳光再强烈些,好把棉袄晒干,又怕阳光太强烈,干活时晒得慌。
院子中的柴山只剩一半时,爷孙俩就放下了手里的活儿。李老汉提着背篓走进屋里,装了一些零七碎八的小东西;李光沫喝完茶水,帮王燕捆柴,并提到路坎下去。
李老汉背着背篓走了。这里没多少活儿要干,用不上他,王燕看他一会儿捶腰杆、一会儿捶腿的,怕他身体受不了,就请他回去休息了。
晌午,太阳离南庄最近时,院子中的小山没了。李大狗拉着最后三捆柴,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渐渐离开老房子;王燕收拾一番,锁上门,领着背着背篓的李光沫出了院门。
母子俩到家时,老爷子换了件干净衣裳,正坐在沙发上喝茶看西游记,李大狗却不见了踪影。一问,才知道他去了镇上,说是王木匠请他帮忙拉东西。
屋前的空地上有两根插在泥地中的木棒,中间系着一条小指粗细的电线,约五米长,用作晾衣杆。上面正挂着十多件衣服,红的绿的、冬装夏装、可谓是五花八门;屋檐下的墙边还搁着几双鞋,有棉鞋、运动鞋和最为常见的军绿色胶鞋。
李光沫将背篓扔进偏房,急不可耐地进了厨房,抄起水瓢伸进水缸中,舀了小半瓢水就往喉咙里灌。
王燕在水龙头下冲了手,又马不停蹄地进了厨房,准备午饭。昨夜做的菜还没吃完,李大狗不在,李光沫和老爷子吃得都比较少,应该够吃,热一下就可以上桌。
从老屋拉来的柴被李大狗扔在了屋前的红木板上——地上有泥,刚下过雨,柴沾上稀泥等会儿不好收拾。
柴比较多,一时半会儿收拾不好。王燕打算好好休息一会儿,下午再慢慢堆成柴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