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谈及跨境出海,并非意味着我们投身其中就能自然而然收获良好结果,也并非意味着它天然就是一个风口。实际上,出海已历经多年,并非新鲜事物,像早期的海尔、联想、TCL等,皆是出海的成功典范。
若要深入了解出海并寻找标杆企业,这三家无疑是绝佳选择,华为同样也是出海的优秀典范。
然而,当下不少企业出海,仿佛出海突然成了热门风口。但在我看来,出海从来就不是一个风口,只是当下我们消化不了内部的诸多问题,开始内卷,才好似突然发现了一片“新大陆”——出海。
出海之路绝非一帆风顺,充满了磕磕绊绊。前些年,我们在许多国家建厂,如墨西哥、印度等地,这是我们走向全球化的重要环节。但这个过程不会十分顺畅,比如加拿大,作为美国的盟友,时常会搞些小动作。
我认为,这种博弈、微妙关系以及冲突将会长期存在。对于当下正在出海或计划出海的企业而言,需要思考该做些什么。首先,要认清宏观形势,明确出海方向、战略和路径,同时把握好目标、路径和节奏,这是每个出海企业必须思考清楚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在海外卖货就是出海了,不能这样片面地理解出海这个话题。出海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而全球化是较为复杂的。
从企业角度来看,所有计划出海的企业都应先深思熟虑,再付诸行动。大家都在说“不出海就出局”,但出海若出现失误,同样也会面临出局的风险。
因此,对于所有企业而言,出海这件事需要对自身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内外部环境以及自身所具备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要明确自己的出海战略,规划好具体步骤,确定每一步的目标和路径,把握好节奏。同时,还要思考自身是否有出海的能力,可调配的资源有哪些,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是什么。如果缺乏这些资源,该如何整合与利用;如果具备这些资源,又该如何确保出海过程顺利。毕竟,出海是一个具有方向性的战略选择。
所有的战略方向都必须在年末转化为具体、详实的目标,制定明确的计划和打法,这样才能让出海成为一种现实,真正实现出海目标。
不要把出海简单地等同于卖几件商品,也不要认为开了个海外店铺就是实现了全球化。这些年,我们在出海过程中,既有各种各样的成功案例,也遭遇了不少磕磕绊绊。比如前段时间,深圳的几家大型卖家就召回了价值1亿元的产品。
这种情况反映出,企业对出海产品以及当地市场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表面上看,这可能是产品质量风险问题,但更多的是在前期设计和规划阶段,对相关情况了解不够充分。
实际上,在海外其他国家经营存在诸多风险,其中对互联网的管控比国内要严格得多。在国内,很多互联网平台的管控相对宽松,甚至有些平台几乎不承担责任。但在国外,这种情况是不被允许的,因为每个国家的法律法规都有所不同。
所以,从我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准备出海的企业,从现在起到过年这段时间,或者每年都应该抽出大约3个月的时间来深入思考。
首先要做到“拎得清”,即复盘这一年的战略目标是否实现,自身能力有哪些提升,同时还要考虑外部环境以及自身所拥有的技术。
其次要“看得准”,明确出海的具体领域、类目和区域,以及选择何种方式出海,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有清晰的判断。第三点,我们要“做得到”,即对目标、计划以及实施过程进行详实的推演,然后实现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双向奔赴。
完成这一逻辑后,我们还要做最后一件事,那就是确保“打得赢”。为此,我们需要整合资源,调配组织能力,形成组织战斗力,这样才能确保取得胜利。
所以,在当下这个时机,所有出海企业都必须重新思考,要做到“拎得清”“看得准”“做得到”“打得赢”,进行年度整体性的思考。
加油吧,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