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故乡】无处安放的贫瘠乡愁——关于故乡的碎片记忆

  从三峡大坝出发,沿着江水逆流而上,途径“神女应无恙”的壮美三峡,穿过“高峡出平湖”的万州新城,再翻过海拔千余米的铁峰山,便到了老家一带久负盛名的集市——重庆市开州区岳溪镇。

  开州岳溪镇均是当下的叫法。二十七年前,我离开故乡到东北服役时,重庆尚未直辖,开州还叫开县,开县还归四川省万县市管;而岳溪镇还叫岳溪区,下辖八个乡,十余万人,响当当的副县级单位。那时,老家所在的子弟村还不归岳溪镇管,而是岳溪区胡家乡下辖的九个自然村中的一个。

  更有意思的是,按老家一带的口音,那时的岳溪镇叫“哟儿场”(“哟”通“岳”,“儿”的意思不详,“场”指赶集目的地),外地人根本听不懂在说什么。事实上,对于岳溪镇,我的记忆大多停留在四十年前,停留在并不清晰的儿时记忆里,停留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年代。

  那时的我,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一心只想好好读书,做梦都想走出大山,彻底远离故土,到外面去闯荡和体验先辈不曾经历的城里生活。

  那时的故乡真是贫穷,不仅好多人家口粮严重短缺、经常为吃什么、能不能吃饱发愁,连田边地坎都是光秃秃的,大到一根杂柴,小到一根松针,全被当作燃料塞进各家各户的灶堂。

  面对如此贫瘠的故乡,年轻人大多避之不及。我儿时的最大梦想,也莫过于一觉醒来突然变成了城里人,不必再为遥不可及的城镇户口发愁,不必再为无处寻觅的铁饭碗发愁,不必再为永远都干不完的农活流不尽的臭汗发愁。

  我对故乡的牵挂和思念,也是离开故乡多年之后的事了。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故土。这个寂静的清晨,没有来头的思念故乡的水缸,石槽,椿树,簸箕,犁杖,磨刀石,风箱,草鞋……

  这些属于我们这些不再年轻、渐渐老去的“70”后的儿时记忆,这些属于偏远乡村渐行渐远、日渐消亡的古老文明,这些属于农村孩子难以忘怀、永不磨灭的遥远记忆,这些属于高天厚土、纯朴乡村的不死灵魂,在这个清晨重新复活,那么灵动鲜活,那么触手可即。

  我满怀虔诚,用感恩激活记忆,用文字记录生活。

  让我们一起,重新唤醒和重温那些让人魂牵梦绕的乡土生活。

  No.01水缸和挑水的故事

  水缸和水井是有生命的,并且博大而富有爱心,它们以澄明、无私、源源不绝的爱,哺育着千年村庄,滋润着朴实乡民。

  儿时的记忆里,关于挑水的故事,总是挥之不去,时隔多年,仍然让人动容,让人倍感亲情的可贵和温暖。

  老家所在的铁峰山,属于大巴山余脉,海拔最高一千二百余米,分布在山脉缓坡地带的乡村,没有水井,只有山泉,直至数年前统一修建蓄水池、铺上粗细塑料水管,山里人才告别世世代代挑水吃的艰难岁月。

  在我上高中之前,家里一直用一对圆木桶挑水。

  一对没有盖子的圆木桶,一根长长的楠竹扁担,两根黄麻搓成的绳子,外加两个系在麻绳上的木钩,便构成了山区农家挑水的标准配置。

  可能是小脑不够发达的缘故,抑或是一直在读书受到的锻炼太少,我一直不太会挑东西。

  包括挑水时,我总是佝偻着腰,也不会换肩,经常累得够呛,还不止一次让扁担从肩头滑落,弄翻了桶,水花四溅,打湿了全身,狼狈得很。

  因为这个缘故,挑水的任务大多落在二哥和二姐身上。偶尔我也想表现表现,二哥二姐总是不让,叮嘱我只管好好读书,家里的活儿不用我管。

  说说我家的水缸吧。

  我们老家的水缸不是瓦罐的,而是用整块的石头凿成,以长方形为主,一般放在厨房的灶台附近,上面盖上木板或塑料布遮挡烟尘。

  我家那个石头水缸,至今还在默默地为我的家人提供着清凉甘冽的山泉。

  说起这个水缸,被我称作老爸的继父在世前经常提起我童年的一件糗事。

  话说某晚,我早早地上床自觉。晚上八九点,老爸老妈他们正在厨房泡热水脚时,我迷迷糊糊起床,摇摇晃晃地走到水缸前,微闭着双眼,痛痛快快地往水缸里撒了一泼童子尿,之后又摇摇晃晃地回到卧室继续睡觉。

  当时,老爸老妈都傻了眼,但又觉得好笑,憋着没出声,也没阻止我,任由我“胡作非为”,生怕惊扰了我的好梦。

  No.02一样的耕牛不同的石槽

  石槽,老牛,牛圈,还有把耕牛当成家人一样疼惜的老农,几个简单的景物,勾勒出中国这个传统农耕大国最为常见的乡村生活场景。

  我们中国真是幅员辽阔,同样是农村,南北差异巨大。同样是饲养耕牛,北方一些地方用石槽给耕牛盛放饲草,南方却尽相同。

  在我的重庆开县老家的农村里,养牛是不用石槽的,把青草或枯草往牛圈里一扔,任由被拴在木桩上的牛儿撕咬和咀嚼。

  在我们老家,石槽是肥猪和小猪崽儿吃饭的家伙什,由整块的石头凿成,多为规则的长条形,有大有小,往猪圈里一放,倒进滚烫的猪食,任由大大小小的猪儿围拢过来疯抢。

  养猪是门学问,一般一个猪圈会养两头以上年龄和个头大致相同的猪儿,这样猪儿才不会挑食,才会争抢猪食,才会快速的增肥长膘。

  只是时过境迁,随着农业现代化工具的普及,现今的中国农村已很难见到耕牛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肉牛或是奶牛。

  变的,是劳作和生活方式;不变的,是依然巨大的城乡差距。

  不变的,还有我们这些远方游子对故土永不懈怠的思念。

  No.03香椿——春天和家乡的味道

  在我老家,香椿树其实叫椿槇树。每到万物复苏的季节,椿槇树的枝桠就会发出嫩黄的树芽,也就是美味的香椿。

  香椿确实很香,还在高高的树上哩,老远就能闻到它诱人的香气。

  儿时的春天里,我会和小伙伴们一起,踮起脚尖儿,高昂着头,小手操起一根长长的竹竿,没头没脑地往椿槇树上好一顿敲打,任由那些香椿嫩芽掉落一地,之后胡乱哄抢,带回家交给妈妈或腌或炒,香飘厨房,香满唇齿之间。

  长大了,远离了故乡,也远离了香椿、豌豆苗、腊肉、腊肠等家乡美味,香椿的香味也就成了遥远的味觉记忆。

  好在还有记忆,还可以在思念家乡美味的同时思念故乡。

  真的很庆幸自己有明确意义上的老家,有记忆中的老屋,有一辈子也改不了的饮食习惯,有怀念故土的寄托之物。

  正因为如此,我才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让孕育和生长在他乡的儿子回到他父母的老家认祖归宗,让他习惯家乡的饮食和味道。

  是的,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像“一只无根的浮萍”,希望他可以和父母一样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家,拥有可以怀念、可以凭吊、可以回去心灵家园。

  即使没有生在长在父母的老家,老家同样可以继承和传承。这一点,我坚信无疑,并始终努力践行。

  无论前方的路有多么漫长艰难,无论生命之旅始终光芒四射还是偶尔暗淡无光,拥有心灵的家园与故土,我们才有可以经常思念和最终皈依原乡。

  No.04渐渐老去的簸箕和故乡

  如今的山乡老家,已很难到簸箕之类的传统农具。我的故乡也在渐渐老去,连同那些古老的农具,正在慢慢消失和消亡。

  我那镌刻着快乐童年与人生忧伤的山乡老家,如今已是人烟稀少,好多院落已经长满杂草,房前屋后荒芜得不成样子。

  对于像我老家一样偏僻的山村而言,工业化、城镇化和旅游开发就是大麻或是鸦片,让人上瘾,让人飘飘欲仙,让人在短暂的欢愉之后痛苦死去,从此不留下任何痕迹。

  二零一一年“十一”回家,在去妻子干娘家的路上,路过一个院子,看到一个很陈旧的风车时,我竟然有些莫名的激动,赶紧掏出随身携带的相机,记录下了这种已经很难见到的传统农具的模样。

  至于簸箕和用来称量谷物的升子,找遍老家的每一个角落,全然没有踪影。

  二零一二年正月初七继父病故,设立灵位时,我想找一个木制的升子装上沙土,之后插上香烛,用于祭奠亡灵。母亲找了好几遍,就是找不到,只好作罢。

  四十年前,生父暴病身亡;三十二年前,病故前三个月我才改称老爸的继父去了另一个世界。

  再过三四十年,当我成为风烛残年的老者或者故去,我的故乡会不会跟着我的两位父亲、跟着我,跟着那些不见踪影的农具一起仙去?

  No.05犁出一片明媚的春光

  我不会犁田,甚至没和老爸学过犁田。如此,自然没有能力让耕牛和铁犁听从我的指挥,无法在春天里犁出一道道充满希望的沟壑。

  实际上,在我们家,从我上小学开始,我就是父母和哥哥姐姐眼中需要重点呵护的书生,他们把光耀门第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我身上,也把所有疼惜和爱怜给了我,几乎不可能让我去干像犁田这样的重体力活。

  我也曾经提出让老爸教我犁田,可老爸要么笑而不答,要么说你只管好好读书,这没什么好学的。

  于是,我很羡慕那些年纪相仿但会犁田的伙伴,羡慕他们可以和犁杖进行亲密接触,羡慕他们可以借助自己的双手和铁犁,在春天的田野里犁出一片春光和希望。

  让我们向乡土虚心学习,如父辈一样讷言勤劳,如老牛一般坚韧执着,像犁杖一样沉默耕耘。

  故土,永远是远行游子学习和供养的精神图腾。

  No.06只有乡野里的路才能称为阡陌

  一直以来,我都固执以为阡陌这个词过于书面化,似乎只应该属于《桃花源记》那样的传世美文。

  至少,在我的老家,没有人将那些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称为阡陌,它们只有一个朴实的名字:路,或者大路、小路。

  那些山间小路,像一条条七彩的飘带,装点着大山,连接着希望,先指引着山里孩子走出大山,再指引着远游的孩子梦回故里。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来和去的轮回,先来自乡土,再落叶归根,最终都要与故乡的泥土一样变成永恒。

  让我们乘着记忆的翅膀,沿着故乡的阡陌,怀揣故乡给予的憧憬,从故乡出发,向梦想进发。

  故乡在心里,我们在路上。

  No.07老爸的磨刀石

  想起去世八载的继父、我亲爱的老爸,想起他与磨刀石的故事。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老爸是个磨刀的高手,家里的菜刀或猪草刀钝了,都由他来解决。

  那时,家里好像并没有固定的磨刀石,老爸随便在找一块石头,往刀和石头上倒一些清水,尔后开磨,只需三两分钟,卷钝的刀刃立马变得锋利无比。

  我和邻家女孩结婚后,老爸老妈曾经三次来东北和我们一起短暂生活,每次老爸都会费尽心思在城市的角落里找一块坚硬的石头拿回家,洗净后当作磨刀石。

  有老爸的日子,我家的菜刀从来都是锋利无比。

  No.08外祖母,那个与母亲最为亲近的人

  听母亲讲,我的外祖母很能干,会纺纱,会织布。

  我没见过外祖母,也没见过外祖母的织布机。

  妈妈讲,我的外祖母有一台简易织布机,纺纱成布后,交给我那做裁缝的外祖父,之后变成一件件漂亮合身的新衣裳,让我母亲、小姨和两个舅舅开开心心地过新年。

  母亲今年八十岁,她很少提及我的外祖母。我想,这不是没了思念,而是那份思念早已深埋心底。

  最深沉的爱和思念,真不需要说出来。

  表白和倾诉,有时在无情的岁月面前,总是那么无力和苍白。

  是的,我们都是健忘的人,总是习惯把那些家事、家史当成不愿公开的故事,有意遗忘,故意淡忘,随意健忘。

  这个意义上,我们都是不肖子孙。

  No.09风箱里的人生哲学

  在我关于老家的记忆里,风箱属于有钱人家的奢侈品。

  风箱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用吹火筒,不用嘴吹,只需用手轻轻推拿,清爽而富含氧气的风,就会源源不断地送进灶堂,让柴火充分燃烧,让铁锅里的美食更快地入味和熟透。

  风箱不属于我的贫穷之家,我和哥哥姐姐们,还有小妹,我们只能一边在烧火时忍受烟熏火燎之苦,一边对别人家的风箱羡慕嫉妒恨。

  仔细想想,风箱和日子,似乎有种神秘的联系。

  或者不如说,日子就像风箱一样,一呼一吸,快不得,慢不得,而是要分清轻重缓急,不急不缓,不紧不慢。

  风箱告诉我们:脚下的路要一步接一步的走,日子要一天接一天的过,欲速则不达,太慢则是浪费生命。

  散落在民间的俗语里,有一个很有意思:在难以理清的婆媳关系面前,那些有着儿子和丈夫双重身份的男人,很多时候犹如“钻进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

  我比较幸运,老妈和邻家女孩胜似母女,甚至比母女关系还要亲密。

  我家一直没有风箱,我也不必委曲求全去做一只两头受气的耗子。

  No.10时间像一条穿过村子的小河

  我们来自母亲温暖而湿润的子宫,生命也是在羊水的浸润下逐渐成型。正是这个原因,几乎没有人会拒绝亲近我们的生命之源——水。

  有溪水或小河流过的村子,孩子们都是幸福的。

  因为可以在河里摸鱼,可以在河里掰螃蟹,可以在河里嬉水,可以让清凉的河水冲走夏日的炎热。

  有溪水或小河流过的村子,母亲们都是烦忧的。

  因为孩子们实在太喜欢玩水了,尤其是调皮的男孩们,几乎无法抵挡河水的诱惑,也无视河水蕴藏的巨大危险。

  在我还小的时候,父母也会经常叮嘱我,不要去河沟和堰塘里洗澡。

  母亲也会在黄昏时卷起我的衣袖,用她的指甲在我的小胳膊上轻轻划过,看会不会留下白色的印痕,如果有,则说明我又下河下塘洗澡了。

  总体上,我是个听话的孩子,也因此长时间里没有学会游泳,甚至差点在我们子弟小村学下面的堰塘里活活淹死。

  从那以后,我意识到了会游泳的巨大好处,偷偷背着妈妈,偷偷到河沟和堰塘里学会了姿势难看但却很管用的狗刨。

  那些关于河流的儿时记忆,也随着时光之河缓缓流淌,不曾停歇。

  No.11火盆与烤火

  对于火盆,对于烤火,我并不陌生。那是我老家至今还保留的冬日生活习俗。

  一个废旧瓷盆改做的火盆,或者什么也不用,几块石头或砖块圈在一起,放入一些柴块、火石、煤块或是蜂窝煤,热气和温暖便漫延开来,挡都挡不住。

  在寒冷的冬季,有火烤是幸福的。尤其是在冬日的寒夜里,一家人围坐在火盆四周东扯西拉,那感觉就是人间天堂。

  在偏远的山村,在寒冷的冬季,火盆奉献的不只是温度,还有无言的温暖。

  山里人不懂什么叫围炉夜话,只知道烤火是件幸福的事情。尤其是过年时,吃过晚饭,一个红通通、暖乎乎的蜂窝煤炉子,一盘以瓜子、糖果为主的零食,一堆红中透黄、颜色鲜亮的橙子,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闲聊……这样的画面,想一想都觉得很美。

  二零一二年初回老家过年,我们发明了一种橙子的新吃法:在蜂窝煤炉子开口处架上火钳,把橙子放在火钳上来回翻烤,待橙皮将焦未焦之时,便宣告大功告成。

  经过炉火炙烤的橙子,剥皮非常容易,稍稍用劲,橙皮和果肉便分道扬镳。最关键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原本冰凉的橙肉变得软乎暖和,甜度明显增加,口感更加奇妙,使得我们欲罢不能,直到把那堆橙子完全消灭干净。

  我很幸运,因为我曾拥有过烤火带来的温馨和幸福。

  No.12关于草鞋的琐思

  忘了小儿时是否穿过草鞋,但记得父辈们穿过,并见过大人用枯草编织草鞋。

  枯草是我们老家一带的叫法,其实就是干枯的稻草,金黄金黄的,用水一浸泡,柔软而坚韧,非常适合纺织草鞋。

  我知道,农村人并非真正喜欢草鞋,那个什么都紧缺的年代里,草鞋是乡亲们不得已的选择。

  草鞋与皮鞋,一直是农村人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时常提的两个关键词。

  对于我的父老乡亲们而言,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最直接的改变莫过于不再穿草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农村人眼里,锃亮的皮鞋不只是体面的鞋子,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吃国家粮、拿块块子(块块子,老家一带对工资的别称)的城里人身份的象征。

  我已经穿上皮鞋多年,但我还是怀念我从未穿过的草鞋。

  每个人的生命之旅都是一次长征,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懂得草鞋。

  而我,同样不懂。

  No.13何处安处的贫瘠乡愁?

  在工业化城镇化大潮的无情冲涮下,传统意义上的山村正在面临被支解、被吞噬的厄运,农耕文明的支离破碎,故土家园的落败消亡,已然成为包括我的山乡老家在内的中国农村的共同命运。

  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大潮,我们显然无力改变什么。于我,只能自私地希望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慢一些,再慢一些,让我们这些远方游子有时间记住故乡的模样,有时间记录下正在消失的故乡风景。

  我不在意、不喜欢我的故乡以城市的模样融入大自然,也不期望、不乐意以城镇居民的身份望见故乡的山、看见故乡的水,我只希望我能一直记得住故乡的模样,记得住既渐行渐远、又越走越近的贫瘠乡愁。

  渝夫2016年6月2日晨草于沈阳,2020年3月2日晨完善于河北易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185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4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4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5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6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51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88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27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0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