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邂逅。最初开始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发生在高中阶段。那时非常享受一种叫《中学生阅读》的期刊,基本上是期期必读。正是由着这条小径,我认识了许多仍然活跃在当今文坛上的众多名家,同时也大致奠定了我的阅读取向。余秋雨、三毛、村上春树等等,是他们让我第一次尝到了文字给生活带来的丰富体验。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他们的人生经历在我身上重过一遍。
热恋。现在回想起我的大学生活,许多老师、同学的面容都渐渐地开始淡忘,但是我曾经阅读过的书却记忆特别深刻。不管是上专业课,还是选修课,我总会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放在教科书的下边。只要老师一不注意,我就悄悄地看上几眼。那时绝对是个狂热分子。到现在为止,我依然十分庆幸自己在当时那样功利的教育环境下,竟养成了爱好文学的志趣,不管别人怎样诋毁,怎样中伤。
平淡。我认为这是我最向往的状态。张爱玲的《半生缘》,林语堂的《人生的盛宴》,还有那本《林徽因诗文集》,我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在看这些书籍时的欣喜之情。每星期从我现在所居的县城的图书馆借上两本书,怀着一颗知足的心,懒懒地看着夕阳,生活在这样简单的节奏中美好的无以复加。
(二)
阅读,可以让心灵去旅行。我想,每个人或许在小的时候都曾有过这样的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周游全世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我们大都会把这个梦想遗忘,而且也不会含着半点可惜之情。捧起一本书吧,在那里你可以结识无数的朋友,不管他生活在哪个朝代,不管他当时所处的地位如何;捧起一本书吧,在那里你可以转瞬间就到达你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不管是断壁残垣,物是人非,也不管是歌舞升平,笙管萧萧。
阅读,可以让心灵变丰盈。中西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但它们所浸润的普通生命在走向人生的暮年时,他们的表情会极其相似。我永远坚信,文化之间并不会发生冲突,冲突都是存歹心的人借着文化的幌子煽动的。佛陀的、上帝的、真主的、老庄孔孟的表情,都会是透着镇定与协和的。当你了悟了世界上伟大心灵的图景,你也就获得了一种真正的生命智慧,一种无限延展的执着与从容。
(三)
小时候,世界似白纸在你面前铺开。你不了解它,它也不知道你。当你知晓了一些事理后,世界变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你非常小心地描绘着你理想中的蓝图,试图让它没有半点败笔。年老后,你又把世界当成是自由散漫的涂鸦,兴笔一挥,即成佳作。
借着文字,我们的心灵在扩展,在奔突;背靠心灵,我们的世界变驳杂,变多彩。落日会有尽头,生命会有终点,但那颗守望的心却在世世代代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