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

这两天,跌宕起伏的感受汹涌而来。遭遇不理解,被深入理解,又更深理解别人。自己就像个历经沧海的老人,感受潜入深海的黑暗,也感受深海更深处温暖的光。


几年前,期待满满地去看《大鱼海棠》,大失所望。画面如此绝美、东方,想象力如此丰富,为何故事是这么的幼稚、尴尬。大众的反应与自己类似,批评如潮水。有篇评判它的文章,说它根本不懂爱为何物,父母对子女的、椿对鲲的、湫对椿的。前不久再看文章时,依然深以为此。

昨天经历了不理解,又被深入理解后,再看这个故事,完全不一样了。这次,我看见了角色本身,也看见角色某些地方的局限。但这局限,非常真实,就是它自己的现在。虽然有些地方,为了推动情况或者隐晦体现某些东西,处理方式不够自然,但这不影响看见角色的自己,对整体故事的感观。

对故事本身、对故事背后的导演,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后,认知与感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个人的作品、说的话、写下的文字,都带着关于这个人的独有讯息。这讯息,有着丰富的过往经历,以及对这些经历的认知与理解。某些缘分下,两个人相遇,带着各自的讯息,去接触、解读、理解对方的讯息。


如果说,理解是“知道他本意是那样,但也知道他为何会这样”。那么,看见就是“不管因为什么,他现在就是这样”。


理解太难。

若想理解对方,需要对方深入的敞开,也需要自己,放下已有的诸多认知,真正去认识这个人本身。后者太难。很多时候,未放下的,本身就是自身的功课,甚至自己都未意识到的功课。

而且,很多时候,更需要这种理解的时刻,往往来自于自己的亲密关系。当从旁观者转为亲历者时,想将视角,从自己的痛苦与悲伤中,转向对对方的理解,就更难了。

这时,不用强求去理解,只要相信,伤害不是对方的本意,只是被某种模式掌控了。


理解太难,看见却相对容易。

感知对方的情绪,看见对方情绪背后的诉求,然后,对诉求给予一定的回应。看不见情绪背后的诉求也没关系。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对情绪给予自己最大程度地回应,比如陪伴,比如支持,就行。

理解和看见,不光要给别人,更要给自己,而且首先要给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后,支持自己。看见自己情绪背后的诉求时,回应自己。了解了自己的模式后,理解自己。这样,自己有了更大的能量后,才能给予别人。


自己,在之前诸多关系中,并未理解对方。在不理解的前提下,可能用语言、行为伤害过对方。有些人离开,有些人留下。自己也从其他关系中,留下,或者离开。

遗憾是会有的,日后可能也会,那就是当时当下的我,能做出的选择与行为。我感恩那些经历。真心给予被自己伤害的人、曾伤害自己的人,道声对不起、没关系,并祝福。它们也教会我,让我更珍惜留下来的、将来的。


关系,最有意义的地方,或许就在这里。

生来死去都带着功课、局限和模式,但关系协助我们看见一些,并教我们化解一些。

都是礼物,你对于我,我对于你。


这时,也能更理解创作者。他们深入自己,将浓烈的情感或者深刻的感悟,转化成作品,向他人敞开自己,表达自己。或许,完成作品那一刻,就可以结束了。他人从作品中感悟的,大多是自己,对与错,好与坏,都是他人的。但如果能遇到懂它的人,不失为幸事一桩。


几年前,看过一本书,《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里面有句话,“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当时,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我觉得,可以理解作者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