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kindle断断续续看完了保罗·卡拉尼什的《当呼吸化为空气》。这位作者保罗被称为是斯坦福大学的天才医生,在我看来他在医学上的天才,不光是他对医学的敏感度,更多的他对医学的态度。
一贯认为医生就是救死扶伤,留住病人的生命。我被保罗独有的顿悟震撼了:医者的职责,不是延缓死亡或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与看顾,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死亡最深刻的体会就是爷爷去世,爷爷80多岁了,病后瘦得只有40多斤了,行动已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也是由儿子抱着,他已认不出我了,但是到最后他还是拉着奶奶的手,舍不得放开。
弥留之际,他那种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情形,我至今难忘,我们问他是想谁吗?没在面前儿子媳妇孙子孙女都问完了,他轻轻地摇头。我们问他是放心不下谁吗?一大家子名都点完了,他也摇摇头,他混浊的眼神却狠着劲儿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扫了一遍,眼里的神情交织着我看不透的情绪,爷爷最后闭眼那刻神情很安详,能或不能放下的他都放下了,能或不能放心的他都放心了。
对人生和哲理有着很独特的思考和见解的保罗,他在人生最后关头,是做好了准备,他对妻子说:我准备好了。他准备好去世了,看到这,我泪流满面。一个人要有怎样的勇气和气度才能这样坦然地跟这个世界告别。按照他们拟订的方案,医生给他注射了吗啡,他平静地睡着了。
保罗经过僧侣修道似地对人生意义的研究,最终他选择了神经外科,因为神经外科医生不光是治病救人而是常常需要为病人在保命和保住个性之间做选择。
这样才有了他自己对医者独特的顿悟,难道不是倍受选择煎熬后的最真实的感受?
保罗知道自己得了肺癌之后,他的挣扎也展现无余,没有故作坚强,没有放纵最后的时光,而是在计划和改变计划中有序前行。而他善良坚强的妻子露西在他患病后,和他感情转冷为和,互相扶持,给他做了最坚实的后盾。
直到保罗去世很长一段时间以后,露西依然还深爱着她的丈夫。她见证了保罗大半生都在对死亡进行探索和思考,他自己最终给出了坦然诚实面对死亡的答案。露西见证了保罗用尽最后力气抱着女儿和写这本书的文字,她欣赏、敬重他。
有的人活着,是个温润的存在,即是死后,也能让人感觉到他遗留的微温痕迹。保罗就是那样温润的存在,把自己奉献给了自己的理想和社会的需要。在病情反复过程中仍是果断地拿起手术刀做好最后一台手术,当他的生命一丝丝流失在癌症的魔爪里,他的精神灵魂却日渐明亮。他用自己短暂的人生诠释了生命最美好的意义,就像他和露西最终选择创造一个生命一样。
信息传播的花样之多和速度之快,有时候让人倍感焦虑和困惑。身边本来健康活泼的人,突然查出癌症。或是某位颇有建树之才被查出患了罕见之症。人的痛惜之情在所难免,而对当事人来说,怎样去面对接下来的日子更是痛苦的考验和抉择。
我想人之生老病死我们主观无法控制,但是情绪我们还是可以主宰一些的,当发现死神靠近,该如何告别这个世界,至少就有机会和时间,而那些被死神拉扯着走的灵魂却没有。
洒脱如保罗,准备好了,死神来了,请闭眼吧!
愿所有人生得精彩死亦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