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影响个体将来生活的唯一因素。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日后的精神生活起着作用。我们现在就来加以讨论,它就是“超我的形成”。这是弗洛伊德在其所谓心理结构的结构假设中所假定的心理机能中的第三种。
超我大体上与我们称之为良知的内容相应。它由人格的道德机能构成。这些机能包括:
1.在正直的基础上对行动和愿望的赞成或反对;
2.批评性的自我观察;
3.自我惩罚;
4.对错误行为补偿和悔过的愿望;
5.对合乎道德或需要的愿望和行动进行奖励的目我赞扬或自爱。
然而,与一般意义上的“良知”相反,我们认为,超我的功能通常大部分或全部都是潜意识的。据弗洛伊德说,一方面精神分析表明,在个体有意识地拒绝和否认时都有潜意识欲望的存在。
因此人类比自己所了解到的更缺乏道德。另一方面,精神分析又表明,在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禁令要比我们能意识到的要多而且严格。
让我们回到超我起源话题上來。目前,一般都同意超我最早起源于(或者说它的前身出现在)前性器期或前俄狄浦斯期。父母或代替父母行使职责的保姆、保育员和老师的道德禁令和要求,在儿童早期就开始影响儿童的精神生活。当然这些影响在1岁末才表现出来。如果以成人的标准来判断,我们就会意识到儿童早期的道德要求非常简单。其中最重要的是与排便训练有关的要求。弗伦茨 (Ferenczi) 把这种超我的前身称为“括约肌道德〞。
然而,在前俄底浦斯期,儿童把针对他的道德要求视为环境的一部分。如果母亲或其他道德仲裁者在那儿,为使她高兴,儿童会控制自己不去做违反道德的事情。如果儿童独处或者生母亲的气,他就会不惧怕惩罚而使母亲不高兴或自己为所欲为,到了俄底浦斯期,超我在这方面有所改变。在儿童长到五六岁时,有些道德变成内部的东西。我们相信,儿童首先体会到的道德标准和要求是做错事要受到惩罚,并体验到后悔,这些折磨并不是来自他所服从的客体,而是来自儿童自己。除此而外,我们还相信,尽管内化过程在青寿期和成人生活中不断地增补和修饰,但在9~10岁的儿童就己基本上稳定下来并长期地存在下去。
这种事关重大的内化作用是如何产生的?就我们所知,在放弃、压抑或拒绝俄狄浦斯情结里乱伦和谋杀欲望的过程中,儿童与这些欲望的客体之间的关系。大部分转化为与这些欲望客体的认同。他不在因父母反对或惩罚这些欲望而爱父母或恨父母,代之以变得像父母一样去拒绝这些欲望。超我最初禁忌的核心,是要求个体拒绝那些由俄底浦斯情结构成的乱伦及敌意欲望。这种要求是超我的本质,并以潜意识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由此,我们认识到,超我与俄底浦斯情结有特殊密切的关系,并且是通过与父母的道德和禁忌的认同而形成的。而在俄底浦斯情结解体的过程中才在儿童的心里产生这种认同。我们可以说,超我最早是由性器期或俄底浦斯期父母道德的内化而构成的。
现在,让我们更仔细地考察一下认同过程的某些方面。在谈到认同的发生时,我们必须记住,自我此时的主要任务是防御俄底浦斯情结的抗争。我们知道,在此年龄阶段,儿童精神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抗争,男孩是阉割焦虑(女孩则与此相似)。其余的一切只不过是这个主要问题的一部分、延续或附属。
从自我的观点来看,形成超我的认同作用十分重要,它有助于对不服从控制的本我冲动建立防御机制。也就是说,父母的禁令永久性地保存在心里,以便对本我起警戒作用。儿童以这种方式与父母认同之后,一旦本我冲动出现,就像父母在旁边一样,及时地制止了这些欲望的实现。
从防御观点来看,超我的认同对自我很有利。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说超我的认向支撑着自我。然而,从自我独立和自由地享受本能满足的观点来看,超我的认同又对自我很不利。从超我形成之日起,自我就丧失了活动的自由,而永远地处于超我的支配之下。自我并不是得到了超我这个同盟者,而是得到了一个主人。自我必须服从于超我,并且在协调本我和外界环境之外又增加了一项要求。自我通过认同也能得到父母的一些力量。但只能在永远隶属于他们的条件之下才能成立。
节选自《精神分析入门》(查尔斯•布伦纳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