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次的教师绩效工资考核,让人欢喜让人愁。
三尺讲台,辛苦工作,终于熬到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绩效工资来了!
在杏坛耕耘,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大多数是热爱教育事业的。
在这个群体里,害群之马是少数人。
在教师绩效工资这块蛋糕里,考核充满变数。
有的学校考核公示表,被一改再改,因为有人反对。
作为学校领导,要做好这事,体现了管理学校的综合水平。
因为在教师绩效考核中有不公平现象存在,所以才有部分教师不服,要求学校领导层修改考核数据。
主要的分歧,在于教学质量,还有教科研,究竟怎样考核。
是不是教语数外物化等传统意义的考试科目的教师,才有资格在教学质量这块得到大的红利?
答案显然是否定,在素质教育环境下,不管教什么学科,对学生都很重要。所以主科副科的说法,这是应试教育的行话,在素质教育里,都是常识科,没有主次之别。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少学校依然沿用应试教育的做法,在教师绩效工资方面向教“主科”的教师倾斜。
究竟怎样评定一名教师的教学质量?
考试的成绩,肯定是算数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是衡量一名教师所教学科的教学成果,考核时肯定要算入,量化成分数。
除了学生考试成绩,同行和学生的评议,亦十分重要。
还有课件制作、听课记录等,也很重要,都要量化成分数。
上级主管部门发放绩效工资时,是根据每个教师的工资基数发放的。老教师的工资基数相对高,所以老教师的平均拨发基数,超过年轻教师,这是不容置疑的。
但在实际考核数据里,老教师往往吃亏。老教师因为身体健康原因,往往无法教传统意义上的“主科”,而是教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副科”,考核时得分就少,钱就拿得少。
这一点,一些老教师不服气,认为把他们的钱,分给年轻教师了。
有的学校,把早晨教师看班费、中午看班费,在绩效工资里扣除,这种做法,十分错误,损害了不看班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
更有甚者,一些学校领导私自克扣教师绩效,给自己多分一点。
按照规定,教师绩效考核工资的约七成,要给教师本人。其余三成,用来考核。
而有些中小学,竟然把教师所有的绩效工资,用来考核。
如此一来,不少老教师明显吃亏,叫苦不迭。
笔者建议取消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因为现在的教育环境,绩效工资的考核标准,已经不太适应了,需要大力改进。
如果非要进行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应该不考核符合年龄的老教师,让老教师拿平均数。老教师也有年轻发光发热的时候,不应该在教师绩效考核上欺负老教师。
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教师绩效工资考核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