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暂时无法全面超过人类的智能。
主要表现在,人工智能目前还不能理解很多人类的感性认识。
即使堆砌了大量数据,也只能模仿到一定程度,而且这个程度比较低。
究其原因,并不是人工智能本身的极限,而是人类对这类信息的理解有其上限。
并不是感受的上限,而是理解的上限。
也就是,有很多人类能够感受得到的东西,还不能用数字、语言等方式进行量化或标准化。
与之相关的,是我们人类自身灵性的潜力。
当我们问道“你有什么感受”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语言或用理性思维去“发现”自己的感受。
甚至当我们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用量化收获的方式来描述“感受”。
但实际上,量化收获实际上并非感受,而是计算。
我们其实也可以量化感受,只是我们关注感受的次数太少,而感受本身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甚至感受原本就会受到太多超过我们感知的因素所影响。
比如说学习知识,我们可以总结出知识点,总结出内容的层次,总结出知识的重要或实用程度,然后便可以简单地比较所学的“多少”。
但当我们感受到开心快乐的时候,我们如何去进行比较,这一次的快乐有多快乐,和上一次比哪次更快乐,可以评多少分?
并不是说我们无法评分,而是我们几乎都没有仔细计较过这个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计较了,反而可能会不快乐。
但反过来又想问,如果没有计较过,我们又如何知道什么事能让我们快乐呢?
我们都擅长在知识领域进行复盘,那我们是否有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复盘呢?
我们被训练了十多年如何对知识进行复盘,哪怕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复盘,但多少都已经能理解对知识最基础的盘点方式。
但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很好地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呢?这件事,学校没有学过,社会只管把实例砸我们的脸上,而家庭的环境并不一定都能让我们产生对情绪的把控。
相比之下,天生就善于表达情绪的人(主要为女性/心理女性)会在这方面有更多的优势;而天生被教育为需要掩藏情感的人(大多为男性)则明显有所不如,对自己的情绪把控除了“压制”之外,可能就没有别的方式了。
表达情绪,即是我们在感受到情绪的时候,设法把这份情绪拿出来进行讲述,以达到能让别人,或至少自己能够理解的程度。就以“学习”的过程来说,这就相当于我们在学到一个知识之后,设法理解然后再讲给别人听,既是复习、分析,也是理清自己的逻辑或思路。
那么反过来,如果有情绪了却一味压抑隐忍,实际上就是学到了东西却一律将这些知识(情绪)当做是“没有用/不重要/不必要”的东西,而且既然是要压抑,那么就肯定不会设法去理解和表达,那么久而久之,很多不同的情绪都可能会被混淆成同一种情绪。
记得有位朋友曾开玩笑说,文化水平低的人往往也不能很好管理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连描述自己情绪的词汇都没有,那你让他们怎么管理嘛?
就好比说,我想管理一群人 ,但我连这群人姓甚名谁、有什么特点、管理的目标是什么都不知道,那我到底可以管啥呢?
突然想起老子说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们人类所总结出来的知识,其实就是“可道”的“道”,“可名”的“名”,所以它们都不是“常道”、“常名”。
而真正就算我们不断地去学习、认识,仍可能把握不住的,反而是“常道”、“常名”的,便是我们瞬息万变的情绪了。
不过,我觉得老子说这句话最深刻的意思,并不是“不可知、不守恒”,而是“我们远远还没能达到那个水平”。比起一种否定或者不可知论,更多是在阐述,我们不能单纯因为得到一个答案就停止探索的脚步,而是要反复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探索分析,找到真正的“道”——尽管,它很可能依然是难以用我们的语言来“道”或“名”。
而这个“道”,向外,是那最深邃广袤的宇宙奥秘;向内,便是我们那神秘莫测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