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故乡花正艳、故乡春正浓,而我只能靠儿时的记忆感受你的春风、花香、泥土的清新。离家越是久远,这样的感受越是浓烈。
秦腔—秦人的魂
作者 翟翠萍
作为一个在三秦大地上土生土长的陕西人来说,秦腔对我并不陌生,但听着秦腔长大的我却并不喜欢秦腔。觉得它土它俗。
记得小时候的农村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上都很贫乏,整个村子有电视的人家屈指可数,并且还是黑白的,每当有秦腔节目的时段,人们便三三两两聚集到有电视的人家,等着看一场一个星期才一期的秦腔节目,炕上、炕下坐满了人,没凳子坐了,便干脆找来一块砖头塞在屁股底下。我也会跟着奶奶凑热闹,其实真正得不是看戏,而是喜欢那种氛围吧!但通常我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的,剧目里那些进进出出的演员、那一句似乎总也唱不完的唱腔加上周围人你一言他一句对剧目的评论成了我最好的催眠曲,我只觉得台上演员们各式各样的脸谱越来越模糊、演员们的依依呀呀和周围人的说话声离我越来越远,一直到我被奶奶推醒拉着我回家。
每年到岁末冬闲时,便有戏团来村里唱大戏,一唱就是三天三夜,唱的剧目一般也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名家名段,十里八村的人都聚集而来,戏台下就人山人海,前面的人是可以坐着看,后面的人就只能站着了,再往后就只得踩在板凳上看了。而对于孩子们来说,真正的乐趣并不是看戏本身,偷偷跑到后台看演员们画妆、五分钱一块米花糖或一碗热腾腾的饸饹就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与快乐。
长大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遇见过唱大戏的场面,已过世的奶奶再也不会牵着我的手去看戏、讲着我听不懂的戏文,但我却开始真正的懂秦腔、爱秦腔。秦腔成了我对家乡、对亲人的一种思念和对儿时纯真浪漫的一种向往。我开始用心去看秦腔、听秦腔,我在《三击掌》里看到了在寒窑里望眼欲穿、苦等薛平贵十八载的王宝钏,而那个红绣球见证了他们凄美而忠贞不渝的爱情、在《周仁回府》里体会到患难与共的忠义与豪情以及《白蛇传》里白素贞与许仙缠绵悱恻的人妖情深、在《辕门斩子》里领略一代忠将舍身取义的侠肝义胆与豪情壮志、在如泣如诉的《窦娥冤》中感受人世间的沧凉、透过《祝福》里命运多舛的祥林嫂看世态的炎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段名剧通过一代又一代秦腔名家淋漓尽致的唱腔演绎得或委婉清澈或粗狂豪放。我终于明白了纯厚朴实的三秦人为什么喜欢秦腔,爱看秦腔,爱听秦腔,秦腔是他们的魂!他们的生活是秦腔,秦腔就是他们的生活,而祖祖辈辈生活的黄土高坡赋予了秦腔更深厚的内涵,离开了黄土高坡秦腔就不是秦腔了。它是几千年的秦文化沉淀,站在黄土高坡上吼一声秦腔,吼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吼出了内心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秦腔是他们对生活的期盼,是他们内心情感真实的流露。也许你并不知道他们唱得戏词是什么,但从他们的表情和腔调里能使你感受人世的沧桑,一种悲怆感油然而生。也能使你感受几千年来秦人在这片富饶而热情的土地上一代代血脉相传的故事!
------谨以此文怀念: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怀念:陪我长大、我却没能侍奉尽孝的祖母......
转载朋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