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吃货们的享受天堂的向导,经历了前两季的高评价之后,第三季竟然人设崩塌了。作为央视为数不多经典的纪录片,为何出现口碑暴跌的逆转。在网友一片口诛笔伐之中,不难看出其根本原因。主创方失去了初心,失去了对美食纯粹的追求,满满的铜臭味,这个纪录片黯然失色。舌尖上的中国变成了舌尖上的广告,用心去品味的观众自然看出其中端倪。
一部经典系列的纪录片,最难的是找到他的定位价值。因为在商业大潮的时代,纪录片基本上可以是赔本赚吆喝的代名词。所以说能制作出精良纪录片的,绝非一般电影制作方能完成的,需要强大的实力和人才储备。在国内,除了央视得天独厚的地位和资源,恐怕没有任何地方电视台和其他企业能与之相比较,所以说央视出精品就不奇怪了。回到《舌尖上的中国》,又该如何定位自己呢。纪录片和电影一样,需要找准自己的目标观众,其次输出价值导向。对舌尖上的中国追捧非常的人一般都是纯粹而又挑剔的吃货,第三季抛弃核心观众目标,试图去科普,把重心放在针对普通观众展示和导入价值,试图跳过小众群体,转向大众群体,进而实现延伸的商业价值。这种低级失误,跟不注重口碑,只注重流量的电影犯了同样的错误。现在相当一部分媒体人,仍然难以把持商业价值的诱惑力,忘记初心。最难做的就是专注与纯粹,价值取向一旦跟商业利益挂钩,就失去了初心,纪录片就变了味儿。一个对中国美食有宣传,对地方美食以及旅游经济有促进作用的纪录片,就沦为了少部分利益既得者的权力与利益的交易场。
我在这里要说的一句话是,把握利益的边界,把握责任的边界。央视作为国内资源的大哥大,作为国家的广播媒体的带头形象,拍纪录片的初衷,肯定跟国家大的经济政策相辅助。既然有了责任担当,就要利益的损失是难免。有些利益的确是商业化的延伸,但是这不正是央视经常要面临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