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
三、古典诗学对情志的特殊要求
(一)真诚
诗歌的情志,按其性质,无非喜怒哀惧爱恶欲;依其范围,大而言之有天地万物、国家民族、时事历史,小而至于个人得失、饮食男女等。虽有大小轻重之别,但发自内心,咏叹有序,就会感人。试看:
伯兮揭(音怯)兮,邦之桀(同杰)兮!
伯也执殳(音书),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適(音笛)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音搞)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萱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音妹)!
这是《诗经·卫风·伯兮》,公认的名篇,是思妇怀念征夫之作。第一节赞美丈夫(“伯”也许是当时女子对丈夫的习惯性尊称)人才出众,雄壮威武,手执长枪为王卫士,这是女主人公引以为自豪的。正因为如此,对他的思念就更为深切。第二节写思念的初期表现:自伯随王东去,她就六神无主,蓬头垢面。她说,不是没有洗发汤和润肤油,而是有谁值得我为他打扮呢!第三节以比喻表现情绪的波折:说要回来,又不见回来,好像看着要下雨,反而出了太阳,怎不叫人失望!第四节进一步写心中矛盾:听说萱草可以忘忧,最好把它种在堂屋北面,让我暂时忘却;但这不可能:我还是宁愿时时想念,想得心中生病!真个爱得轰轰烈烈,想得刻骨铭心。诗人的相思出于一派真诚,是夫妻恩爱的热烈倾诉,女主人公的形象也天真可爱。正因为夫妻恩情的真挚淳厚,觉得很自然,合乎心理逻辑,因此人们不易注意它的技巧。其实,它的层次很有变化,赋比交错,运用巧妙。第一节是赋,正面描述丈夫的形象、才能和社会地位。第二节是比而赋,用发如乱草比喻自己相思憔悴。第三节又用比,以盼雨得晴衬托自己的失望。第四节又完全用赋,以反跌之法,先擒后纵,使自己的情感蓄足气势,然后尽情喷薄。全诗短短四节,仅仅十六句,反复咏叹,把诗人的相思之苦表达得何等缠绵而又热烈!真不愧古典抒情诗的上品。
注释:
一、《卫风·伯兮》简释
⑴卫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
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诗中系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⑵朅(qiè):勇武高大。
⑶桀:同“杰”,杰出。
⑷殳(shū):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
⑸王:诸侯在自己的地盘内也可以称王。
⑹之东:去往东方。
⑺飞蓬:头发散乱貌。
⑻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
⑼谁适:即对谁、为谁的意思。适,当;一说悦,喜欢。
⑽其雨:祈使句,盼望下雨的意思。
⑾杲(gǎo):明亮的样子。出日:日出。
⑿言:而,语助词。
⒀甘心:情愿。首疾:头痛。
⒁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俗称黄花菜。
⒂背:屋子北面。
⒃痗(mèi):忧思成病。
《卫风·伯兮》是《诗经》中出色的思妇诗,写一个妇女思念远征的丈夫。写思念征夫的闺怨。这是一首较早的“闺怨”之作,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历代都有名作。这首诗可以说是闺怨诗的发端,它的意境和词句为后世许多作品所袭用,影响久远。
诗中女主人公在目睹自己的丈夫出征的动人情景时,曾为他的威武雄壮、勇当先锋而自豪,但在出征之后,自己却陷入了无尽的相思之中,深为所苦,无法摆脱。全诗短短四章,六十四字,却是一唱三叹,情真意切,写活了这位思妇的神情心态。
全诗围绕“思”字这个中心,采用映衬对比,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结构方法,章与章之间转折变化,而又环环紧扣,一气流转,把女主人公心理的微妙变化,表达得曲折有致,读来情趣盎然,兴味无穷。
首节采用赋的手法,从正面描写思妇思念中的丈夫出众的形象。夫妇情深,长久别离,心上人的形象时时刻刻浮现在心目中。古人以高大魁梧、英武刚健为美,这四句刻划了一个英武有为的美男子。《诗经》时代“王”为周王专用,执殳先驱者是帝王、诸侯出征或出巡护车的勇士,为中下级武官。作心上人看,从卫国选拔去作周天子的执殳前驱,这是多么非凡出众!她连连发出了赞叹之声,三个“兮”字,一个“也”字,从强烈的语气上极为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难以控制的喜悦,表现她对这位品貌超群的男子的热爱和崇拜。这和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夸夫异曲同工,通过夸耀和自豪,愈显相爱的深厚和专一。
本节洋溢着愉悦情绪,与以下三节将要表现的苦苦思念,恰成对照,两相映衬,十分生动。
第二节“自伯之东”一句,是本诗的一大转关。自从东征之后,随着时光渐渐流逝,原来那种兴高采烈的情绪已经消失,相随而来的却是女主人公在闺中冷冷清清地愁思苦恋。以前对于荣誉的憧憬,有如电光之一闪,倏然而逝,而对于亲人的深切思念,却变成了无穷痛苦,压倒一切。思妇苦苦相思而懒得梳妆。“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用一个生动的典型细节,形象地勾画了抒情主人公在丈夫走后蓬首垢面、无心梳洗打扮的慵懒姿态,表现了她一心思念丈夫而感到生活空虚乏味。她为什么无心修饰呢?“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不是没有梳头油脂,我打扮起来又叫谁喜欢呢?语直情浓,把她对丈夫的热爱和专注进一步深刻地刻划出来。这两句后来衍化为“女为悦已者容”这句俗语,典型地描拿了女子痴心专注的情怀,后世许多闺怨诗也常化用这个动人的意象。
第三节抒写又深了一层,着手表现思妇思念的殷切。“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长久的离别,难耐的寂寞,好象大旱盼雨水,她祈求降落甘霖浇灌她热切如焚的心田,可是希望总是落空。“杲杲出日”是明丽的景象,和她满怀希望变成失望而黯然伤神相对照,更显得她悲伤之深。后两句笔锋陡然一转:“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辞浅意深,以甘愿忍受相思之苦,表现她爱情的坚定和无尽的期待。
最后一节抒写思妇企求解脱而实际不得解脱,把相思之苦发展到极点。“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哪里能得到忘忧草,将它栽到小瓦盆里。意思是天天面对着忘忧草来求解脱。可是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幻想,世间没有这种神奇的草,她也就不可能从愁苦中解脱。“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只有长久地痛苦地思念,终于心头郁结,相思成疾了。从“焉得”到“不得”,欲抑先扬,欲擒故纵,文情腾挪有致,曲折自如,把抒情主人公的相思情发展到顶峰,戛然而止,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
为了加强表现力,本诗在短短篇幅中,还比兴兼用,对于刻画女主人公的外貌和心理,起了很好的作用。第二节以蓬草比喻女子散乱的头发,十分生动形象,女子的愁苦憔悴形态,跃然纸上。第三节进一步以“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的兴象,把思念丈夫之情物化为具体可感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审美层面。这两句是兴而兼比。这位女子多么盼望下雨啊!好让甘霖滋润焦渴的万物,也滋润干涸的心田,可是老天爷却偏偏烈日当头,有违人愿,用来比喻女子极盼丈夫回家,可是他天天没有音信,始终没有回来,难怪她要“首疾”而“心痗”了。这把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表现得入木三分。据《艺苑卮言》记载,明代诗人杨慎谪戍滇中之后,他的妻子黄峨在四川新都县的老家写了一首思念杨慎的《寄外》诗,诗为七律,第三联是“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见《杨慎诗选》附录),分别采用诗经《采薇》中“曰归曰归,岁亦暮止”和本诗中“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的成句,稍加变化,写出了征人、思妇双方不得团圆的怨苦,传为名句。也可见此诗影响的深远。
历代诸家说《诗》,均认为:“《伯兮》,刺时也。言妇人为其君子行役,过时不反,深感痛苦而作。”
二、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云:“《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郑笺》云:“卫宣公之时,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伯也为王前驱久,故家人思之。”朱熹反驳说:“郑在卫西,不得为此行也。”他认为“妇人以夫久从征役,而作是诗”(《诗集传》)。
三、浅议
(一)、现代人释义的一些问题:
1、伯:
“伯”之一字,本意除了排行老大以外,还有管理一方的长官之意,益为东夷首领,故称“伯益”。
伯,是西周时期的官爵称谓。西周时期的贵族爵位承袭殷商时期的爵称:公、侯、伯、子、男,其中的伯爵位列第三等。到后来西方欧洲国家中出现五级爵称制,则要比中国晚两千余年之久。
伯,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即人首。引申指第一的,如兄弟排行,伯仲叔季,兄曰伯;又如父之兄称伯父或伯。
卫国是周朝的姬姓诸侯国,因为血统的关系与周王天然亲近。
综上来看,《伯兮》中的伯不应按兄弟排名而论,应沿用其本意,伯是长或第一的意思。女主人公的丈夫有高贵的血统、相当高的军事职务和过人的本领,“ 为王前驱”已然说明。故,诗中的伯应有多重含义。
2、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应该不是说女主人公盼雨却迎来了大太阳,而是事与愿违,当头一棒的意思。
其雨在古代农耕社会倍受重视,与祭祀的禁忌和当时的信仰有关,很郑重。
3,女主人公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不是平民百姓,用妇人、妇女解释并不恰当。
4、疾是病的意思。首疾译为头痛亦未尝不可。女主人公与王(周王或诸侯王)是一体的,站在王的立场上是自然的。尽管她认为王是战无不胜的,但她对战争的正义性有所怀疑,对丈夫从王事征战不已,过时不反深感痛苦。
故说该诗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