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6号线十二站,又转乘5号线三站地后,出站口不远就到雍和宫了。
走出地铁口,红色围墙甚是显眼,周边街道人群来来往往,各家佛具店一个接连一个。沿街不远处有人进进出出,显然就是门口。过了马路,顺着人流在购票处也排了队购票,安检、进场。游人及香客都是忙忙碌碌的,不暇于他人。
在雍和宫院内,人们更是摩肩接踵,人们忙着燃香、敬香、拜佛、瞻佛。敢巧的是在法轮殿正举行法会。法器声、念经声合成一片。
防止忘记,便于日后查询,也便于与简书友人分享,将此次游学的相关资料一并记录下来。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原为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 “雍亲王府”。清雍正三年(1725 年)升格为行宫,始称 “雍和宫”。清乾隆九年(1744 年)改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占地面积约 66,400 平方米,总体布局沿一条由南至北约 400 米长的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中路建筑为主体,由南至北依次排列着雍和门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殿六座主殿。中轴线两侧还有钟楼、鼓楼、讲经殿、密宗殿等多所建筑。
宝坊院三牌楼:建于清乾隆九年,额题均为乾隆皇帝御笔。北侧牌楼前额题为“寰海尊亲”,后额题为 “群生仁寿”;东侧牌楼前额题为 “慈隆宝叶”,后额题为 “四衢净辟”;西侧牌楼前额题为 “福衍金沙”,后额题为 “十地圆通”。
昭泰门:中间为一间正门,两侧各有一旁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棋盘大门。门楣上的匾额是乾隆皇帝亲笔以满、汉、蒙古、藏四种文字书写。雍和门殿: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殿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 大匾,殿前有青铜狮子。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有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弥勒塑像后面是神将韦驮。雍和宫殿:原为雍亲王府银安殿,改庙后为雍和宫庙宇的正殿。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七间。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侧为燃灯佛,东侧为弥勒佛,两厢供有十八罗汉像。永佑殿:原为雍亲王胤禛寝殿,改庙后称“永佑殿”,是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有三尊高 2.35 米的檀木雕制佛像,中为无量寿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殿内西墙供绿度母补绣像,东墙供白度母画像唐卡。法轮殿:顶部设五座天窗,窗上置五座鎏金宝顶,体现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风格。平面呈十字形,殿内正中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 米的铜制宗喀巴大师像。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万福阁:殿高25 米,是雍和宫寺庙建筑群中北端最高的建筑,有飞檐三重,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有飞廊连接。殿内正中供18 米高弥勒菩萨像,佛像主体材质为一根26 米白檀木。阁内一层供唐卡《释迦牟尼佛本生记》41 幅。
雍和宫中路最北端的建筑是绥成殿:黄琉璃筒瓦硬山顶,重檐重楼。殿内正中供奉白伞盖佛母像,西侧供奉白度母像,东侧供奉绿度母像。
看着川流不息的香客们进进出出,法会中敲打法器声、唱念佛经声,目前能找出的词汇只好用“热闹”二字来形容,自己竟寂然的成了看客一枚,拙眼不识谁是那个修行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