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号到28号,我在我们这的党校参加了一个培训班。这个培训班的主课堂在省里,老师们在主课堂授课,各县区的分会堂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同步收看。主课堂和分课堂“共上一堂课”,这样的方式很新颖,效果也很好,保证了授课内容的“原汁原味”。这次共有6万5千多名学员参加培训,规模很庞大。举办这样的培训班很不容易,有很多工作人员为我们保障,我也很长时间没有参加这样高水平的培训班了,因此当听说要我参加时,我迫不及待地收拾好东西,准备好好听课,学点东西。
在六天的培训中,各级专家为我们授课。他们个个准备充足,侃侃而谈。从理论到实践,从困苦到破局,有的幽默,有的严肃,有的高大上,有的接地气,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每天8点半准时开课,上下午听课,晚上研讨交流。每节课我都尽量打起精神听,认真记笔记。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和研讨交流,真是受益颇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小事做起,才能汇聚起滚雪球一样磅礴的力量。郁林英是安阳庙荒村的支部书记,村里只有800多口人,她从抓让村两委成员认真写工作日志这样的小事做起,从修路、拆猪圈、修公厕这些事做起,一步步把村里从落后的旧面貌带到了今天靠山、水、渠这些禀赋吃旅游饭的新面貌。村里不仅有了集体经济,村民们也能够靠摆摊、经营饭店、民宿等增加收入,这为村民带来了实打实的福利。听着这位长相一般的女支书在上面讲课,挨着的李姐对我说,“你看她的手,还是很黑的。”仔细一看,还真是。脸上化了淡妆的女支书,两只手还是黑黢黢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她的实干劲,对她更是多了一层敬意。
中牟的支部书记孙中岭带领村里走的是种植有机蔬菜的道路。中牟离郑州近,他们便利用这样的区位优势,使一年纯收入只有一两千元的黄土地成了“金土地”。这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家里土地爷神位边那一年到头贴的对联——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在我的印象里,虽然我们这的土地并不贫瘠,但农民一辈子土里刨食,但收获却只能用“贫瘠”来形容,土地是黄土地,至今并没有成为金土地。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价值,这不禁引发人的思考。孙中岭是一位退役士兵,长得相貌一般,憨厚老实,他带领村民从一个蔬菜大棚发展到现在上万个蔬菜大棚,其中的曲折他提到不少,群众观念的转变、土地流转的资金、市场的需求等这些都曾经是大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很多问题他没有展开来讲,不过也可以想象到,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点点解决、发展的。
我又想到抖音上的小李书记李浩,他是安徽芜湖人。他以前做生意,后来回到村里,整天面对的都是村民种菜占水泥路、村里卫生差、邻里种地纠纷、宅基地纠纷、村民打牌、村民的牛卖不出去、男青年不好找媳妇、弱智人群生活不好等这些小事。他把这些事放在了心上,一件件地想办法、一件件地做,慢慢地,村里发生了改变。现在有人愿意来村里投资让豆皮产业扩大,也有企业主动来村里解决一些难题。这些天小李书记在网上已经有名了,中央台还点了他的名,我也很佩服他。
这让我想到做小事的重要性。他们如今的辉煌都是从当初的一件件小事做起的,从0到1很难。一旦开始了1,很多人和政策便会去支持你,向你倾斜,让你发展得越来越好,因为他们实际上投资的是人。一旦人有了正确的规划、思路,并开始正确地实践起来,那便像泉眼一样,拥有了无穷的力量。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大道至简,几千年的智慧源远流长,依然给今人以启迪。
第二,过闭环的生活。我这段时间觉察自己有个毛病,就是每天计划要做很多事,但是到了睡前要关灯时,发现很多事情都没有办完。有的事是开了个头就放那了,有的事是想到了还没开始动手,有的是因为效率低而没有做完。蓦然回头一看,虎头蛇尾的事情这么多,那离自己的目标岂不是要越来越远了?尤其是拖延对自己的精神和时间造成了巨大的消耗。连自己都超越不了,还谈什么其他呢?
在培训的时候,我听应急管理专家刘中锋多次强调闭环这个词。比如,有的事故发生后,行业部门开始进行问题排查,排查后建立了问题台帐,但台帐做完就结束了,至于后面的整改没人再去理会。可以想象,以后因为类似的问题发生事故的情况依然会出现。再比如他指出,这两三年的新冠疫情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现在疫情过去了,有人给疫情做出总结了吗?我们人类以后该如何更好地避免或应对这样类似的事情呢?这令人感到遗憾。缺少查漏补缺的环节,缺少总结的环节,很多事情都会半途而废的。
由此我想到,自己的生活也应该形成闭环。每天的计划完成了吗?完成了多少?已经完成的是否做了总结?能否形成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完成的话,原因是什么?哪里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否也同样需要总结出一些规律?
这几天我每天都会想到这个问题,想着怎样进行一些改进。只要觉察到了,那思想就会起变化,行动也会跟着有所改变。就以昨天的一件事来说我在这方面的觉察。昨天我需要去办理一笔退票,去年我曾经办理过这个业务,但时间长了已经想不起来具体怎么办了。于是,我提前询问了其他人相关的办理流程。等把事情办完回到单位后,我坐下来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这件事总结了一下,主要是把办理的流程、需要携带的资料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全部记到了笔记本上。当合上笔记本的那一刻,我才觉得这个事情到现在才算是真正做完了,心里也真正放下了,才形成了闭环。如果我只是按部就班把事情办了而不去总结,那下次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依然会忘记到底该怎么去办。这就是闭环的好处,在一件事上多花费几分钟的时间去总结规律,在类似的事情上便能够利用规律去办事,这不是浪费,而恰恰是省劲,浪费的这几分钟是非常宝贵的、值得的。
早上起床想读会以前摘抄的一些笔记,这时发现一个问题,摘抄的时候感觉很重要,摘抄后感觉应该有时间去重复翻看,但每天忙忙碌碌,结果就是记的笔记根本没有看。猛然回头看下,还以为从来没有看过类似的好文章、做过类似的笔记呢。不回过头去看是不行的,学文不会背,努力算白费。这怎么办呢?我发现这又是没有闭环管理造成的结果。那只有想办法来闭环管理了。比如,一周七天,五天用来摘抄新笔记,剩下的两天不能再用于摘抄新的了,要用于巩固、翻看以前的笔记。这样遵从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定理,能让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否则就要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到最后一个棒子也没有收获。这同时也说明了慢就是快的道理。自己没有过人的天赋,那就慢慢走就行了,只要持之以恒,便能够有所收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没有形成闭环管理,是要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的。
闭环管理还要用到很多事情上,比如要检视自己每天的几项日课是否都完成,只有完成了才算是到底了,否则都会是九十步笑百步,都会是半途而废。
第三,学习理论很重要。以前参加类似培训的时候,总觉得理论知识很空、很枯燥,听不进去。这次培训期间认真听了每位老师讲的理论,发现这些理论并不是可有可无。经实践总结出的理论是对实践的升华,是经过调研、提炼的结果。它们并不是和我们没有关系,而是很有关系。经过实践提炼出来的理论能够给我们的行动以指南,让我们在遇到困难或阻碍的时候有对标的标准。这也算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吧。
为此,我想以后要多看些理论性的东西,比如哲学、心理学、历史等,站位高,思维高,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这就是理论的高妙之处吧。
这几天,老师的授课和别人的辛勤付出让我产出的这些新的认知对我来说很宝贵,真是很感谢别人的付出。希望我能把这些认知用到自己身上,再进步一些,也算没有白浪费这几天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