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儿时伙伴的牛妈、包包大人相熟已久,缘起于我们三家的孩子一般大小。那时候,没有二胎三胎政策,一家一个孩子太孤单。所以,我特别喜欢牛妈“儿时伙伴”的概念。牛妈给孩子找玩伴,找出了一份事业,这样看起来孩子是牛妈的福报。于我,孩子促成了我们之间的相熟和友谊。记得最初参与牛妈组织的活动是海边健步行,此后这次活动成了我们家的家庭文化,孩子那时候估计是队伍中最小的一个,却因为一路小跑,印象中第一个抵达终点。我就跟孩子说,人生起点可以低一点,但是咬牙、坚持却能让你跨越起点的不足。这有点像海尔张瑞敏锤冰箱的故事,它成了海尔的企业文化。而海边健步行成了我们家的家庭文化。
席间聊天才知道,牛爸牛妈和包包大人都是看老海尔人,先后从海尔出来干自己的事业。回想海尔文化带给他们的,竟然一致提到闭环管理。我近期正在思考我的学习理论,受叶修《学习的逻辑》的启发,貌似我的精熟掌握、反馈式学习和叶修的“信息循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会儿海尔人又提出闭环管理,于我颇有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感觉,突然就通透了。
于是我简单查了查,最喜欢关于闭环理论的这句诠释“闭环理论的本质就是要不断根据输出来修正输入。从而更进一步优化过程,再达到更好的输出。”其实学习何尝不是这样呢?学习也是一个输入、存储和输出的过程,反馈式学习就是要根据输出(作业和考试)来修正输入,以期获得更好的输出。精熟掌握是评估输出的一个指标。
我们不少孩子的学习之所以输出(考试成绩)不佳,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闭环,如同一条射线,消失在茫茫宇宙之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比方说,学习中的一个小循环,听课——作业——批改,批改本来就是一次反馈,是听课效果如何(作业来体现)的反馈。好的学习者应该根据反馈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补漏),从而达到今后更好的输出。可是不少孩子视作业为噩梦,完成就万事大吉,哪管批改之后的事情,学神学霸与学渣在此出现分野。
这也是我不喜欢暴力作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看到一些孩子刷了N份卷子,最后困得睡过去了。那有什么意义呢?这时候作业仅仅是你水平的呈现而已,并没有提高什么。没有反馈修正,最多就是会做的题形成条件反射,熟练而已。至于那些不会的题,还是不会。
劳而无获是学习中的一大忌讳!但愿我们的教育不是走在耗竭孩子、耗竭生命的道路上。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先后出版畅销书《其实你不懂孩子》《学习好其实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