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吃没有意义的苦——《我的奶奶从不内耗》

不用吃没有意义的苦——《我的奶奶从不内耗》


那天,她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了很长一番话:“很多事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比如父母、性别。再不想接受都没用,遇到麻烦,抱怨只会让你更痛苦,压力越大越不容易改善。不如想想,现在我们能做些什么,然后立刻行动起来。人一动起来,就不容易胡思乱想,只会想着怎么把事情做好,这样压力自然就能小点。”


暑假结束了,我要回自己家所在的小城,她特意打电话叮嘱爸妈继续带我去市里的医院复诊,又叮嘱我妈帮我去药房买止疼片,让我实在疼得受不了就吃。该请假就请假,身体最重要,身体不舒服即使强撑着在学校学习,也没效率。不如放松点把身体养好了,再集中精力学习。

外婆作为长辈都开口了,爸妈只得照做,但背后对此事的评价是:外婆多事,很多女性不都忍着,这又不是什么大事情,还要不停去医院。但外婆不这样认为,她觉得很多道理需要辩证地看待和理解。

例如,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现实中,有家族助力和长辈福荫的人发展往往更快。真正的早当家不是早早地迫于生活压力贩卖自己的劳力,而是见识与认知的丰盈,是去了解人性、了解社会的历史和发展规律,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百折不挠的心性。什么天将降大任于人就要吃苦,有时不过是自我安慰的话。不要觉得吃苦是光荣,如果吃苦真的让你学到了东西,就值得。但有时候这些苦是你瘫倒在地,不想行动的结果,不过是用吃苦来掩盖自己不想思考的懒惰罢了。硬扛不是坚强,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才是真的坚强。



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我记到现在:“论勤奋吃苦,你们谁也比不上拉板车的。风里来雨里去,夏天烈日晒着,是真辛苦。但就算拉板车也要找对方法,思考哪里顾客会多一些、走哪条路更节约时间……不思考不总结,只会拼吃苦,除了感动自己,没用的。你们要找方法,提升效率,看产出。你们的师兄说他熬夜手工录数据,我要一个博士来打字吗?请个助理来做,他赶快调程序去啊。我非但不觉得他勤奋,还觉得他很傻,有些没必要吃的苦不要吃,不要想着省经费,该花的钱要花,该雇人雇人,该买设备买设备,搞科研就要争时间。”

“不是所有吃苦都有意义的。”导师接着说。

那一刻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外婆,觉得她非常有智慧,也窥见她效率高的原因:以结果为导向。在之前的工作中,我见过太多作秀式的勤奋吃苦,而很多领导很吃这一套,甚至非常推崇。但这不过是这些领导控制欲的延伸和一种服从性测试罢了,对于下属本人的发展不仅没有益处,还会耽误原本的工作计划和进度,让人疲惫而无所得,几年下来,人的心性都熬完了,也没有学到东西,就算要换工作,也没有核心竞争力,只能一辈子循环“服从”下去。人最宝贵的是时间,反复在这种作秀式吃苦中蹉跎生命,浪费了头脑最好用、身体素质最好的人生时期,才是真正的浪费。

如果我们在读书时有口无心地念经,学到的知识不能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联结和整合,很快就会被遗忘,长期单向输入会使大脑倦怠。看似下了苦功夫,也花了时间,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苦。练习将学到的知识向别人讲述,将输入转化成自己的输出才能无往不利,你可以向自己提问:你学到了什么,这知识或经验怎么用?你的评价是什么?

成绩是学习的副产品。这句话看起来很荒谬,却一语道破了学习困境的痛点。我们真正要学的从来不只是机械的知识,这些知识毕业后(也许更早)可能就会忘记。问问自己:如果我是老师,会在哪些知识点上出题?怎么出?我会喜欢怎样的卷面?考完后把自己当成出卷人的同行,评价这份试卷:这题出得怎样?他为什么这样出?这样你就能从更高层次掌握考试。这种付出,才是有意义的。

也有些人吃苦,确实是有目的的,但这种达到目的的路径存在问题,有时会使自己和身边的人痛苦,具体请看下一个故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