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五岁,姓言名偃。他在武城这个地方为“宰”——地方行政长官。有一次孔子问他,你在地方上得到人才没有?孔子为什么问他这句话?因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更何况是当政为官呢!子游说:“有个澹台灭明。”号子羽,比孔子少三十九岁,据说相貌非常难看。中国人常用孔子一句话:“以貌取人,失之之羽。”便是指此公的故事。
在这以前子羽曾见过孔子,我们这位老夫子,这天不知道什么事情心情不好,看见这个年轻人怪难看的样子,并没有太在意他,这位年轻人没多久就走了。不过他还是愿意做孔子的学生,后来成为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历史记载:在南方,他和他的弟子们名动诸侯。他到哪里,哪里的国王都欢迎他。子游在武城发现了,又介绍给孔子。所以孔子后来感叹“人不可以貌相”。
子游向孔子报告,找到了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才。此人“行不由径”。照有的人解释,“行不由径”就是赶路绝不走小路,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应该是说他行事从表面上看,有时不依常规,不循常道,有点满不在乎的味道,有如子贡那个“达”字。由于他“行不由径”,所以连孔子都对他看走了眼。
言偃在这里讲他“行不由径”,表面看来有违常规,但是他又发现澹台灭明另一个优点,很讲义气,绝对无私,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子游的房间去。
所以说用人首先要知人之明,要知人善用,且不可以貌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