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斯行诸?”

摘抄

【原文】

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题解】

本章中的故事讲述了孔子的教育原则与方法,显示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善于知人论事。孔子对同样的问题,因不同的人来问,而给出不同的答案。子路为人刚强鲁莽,故孔子教他行事要考虑到父兄尚在,不要勇猛过了头;而冉求生性懦弱,遇事退缩,见义不一定上前勇为,故孔子鼓励他迈进。孔子结合学生的具体心性来施教,一进一退之间,学生终生受益。

【注释】

①求也退:冉有性懦弱,遇事退缩不前。

②由也兼人:子路好勇过人。

【译文】

子路问:“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干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我的感想//

内涵之外我感受到的是公西华问的话术整个一有效沟通的范例。

另外感悟:“同频”共读,不“同频”可以自己拟定计划一起阅读。

再一方面,信息爆炸的时代,两个真的专家对于同一问题的解答完全想反,也是抓的“点位”不同的结果吗?

听了樊登讲论语,联系现在我们的各类文章,同一事件看似观点不同的两篇文章,其实是抓了不同的点位而已,也就是大前提不同,面向不同而已。

那我们被教育者,勇于多参与,多学习,多思考,而不是盯着另一个点面来指责批评,如此朝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