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wéi)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译文:孟子对万章说:“一乡之中高尚士人,与这一乡的高尚士人交朋友;一国中的高尚士人,与这一国的高尚士人交朋友:天下的高尚士人,与天下的高尚士人交朋友。认为与天下的高尚士人交朋友还不够,就再上溯历史,评论古代人物。吟咏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但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在当时的所作所为。这就是与古人交朋友了。”
孟子认为要想让自己不断得到提升,就需要不断地与“善士”为友,而最高的境界无过于与古人为友,而与古人为友的方法是“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颂诗和读书都相对简单,而“知其人”却比较难,要了解他们,就要对当时的时代有所认识,也就是“论其世”。 孟子提出的这种与古人为友的“知人论世”的方法,后来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方法,也就是说在研究和评论古人著作的时候要以他所处的时代和生平为基础。
齐宣王问卿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bó)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译文:齐宣王询问有关公卿的问题。孟子说:“大王要问哪一种公卿呢?” 齐宣王说:“公卿还有不同的吗?”孟子说:“有不同的。一种是出身王室宗族的公卿,一种是非王族的公卿。” 齐宣王说:“请问出身王室宗族的公卿应该如何?” 孟子说:“国君若有重大过错,他们就要劝谏,反复劝谏还不听,就另立国君。”齐宣王突然变了脸色。 孟子说:“大王不要见怪。大王问我,我不敢不如实回答。”齐宣王脸色恢复正常,然后问非王族的公卿应该如何。 孟子说:“国君有过错,他们就要劝谏,反复劝谏还不听,就辞职离开。”
孟子去齐的时候,是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么多人在不断地追着孟子说,你能不能留下来,就是因为他跟齐宣王反复说数次而不听,所以才走了。这个就是孟子叫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王位是天授的,那什么是天授,你能够坐得住,这说明天给你了,你坐不住,那天就没给你。所以像桀纣这样的人被诛杀,他根本不认为是造反,他认为是诛一夫而已,只是杀了一个独裁者而已,这就是孟子思想的革命之处。
中国在古代基本上都是一个家天下,尤其是到清末,你看得很清楚,基本上就是慈禧、光绪、恭亲王,这些人在一起博弈,因为他们是一家人。到最后发现这个光绪不听慈禧的话,那大家就想办法把他赶下台,跟孟子这说的是几乎一模一样的,没有发生过本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