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就能准确判断战争形势并制定长期战略,主要体现在他的《论持久战》等著作中。他之所以能具备如此深刻的战略眼光,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
### **1. 深厚的理论修养: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应用**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
毛泽东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看待问题。在《论持久战》中,他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强弱对比**(日本强在军力但弱在资源与道义,中国弱在装备但强在潜力与人心),并指出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这种分析不是凭直觉,而是基于对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理解。
- **对历史经验的借鉴**
他研究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争(如楚汉之争、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以及国际案例(如拿破仑战争、苏联内战),从中提炼出持久战的逻辑。
---
### **2. 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
- **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经验**
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农村是生存发展的根基。这一经验让他明白,抗战必须依靠广大农村和人民战争,而非单纯依赖正面战场。
- **对民众力量的重视**
他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强调动员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这与国民党单纯依赖正规军的思路形成鲜明对比。
---
### **3. 对国际局势的敏锐洞察**
- **预判世界大战的走向**
毛泽东在1930年代就关注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如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意识到日本的侵略是**全球矛盾的一部分**,最终会引发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介入(如后来美苏参战)。
- **利用矛盾,争取外援**
他提出“统一战线”策略,主张联合一切反日力量(包括国民党、苏联甚至英美),这种灵活性来自对国际力量变化的把握。
---
### **4. 实践与调查研究的结合**
- **从实际斗争中总结规律**
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早期著作,体现了他**从调查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方法。抗战时期,他通过前线战报、根据地建设等实时信息不断修正判断。
- **军事指挥的亲身经验**
他在井冈山、长征中积累了游击战经验,形成“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原则,这些经验直接应用于抗日战略。
---
### **5. 哲学思维与长远视角**
- **抓住主要矛盾**
在《矛盾论》中,他强调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抗战初期,许多人纠结于“亡国论”或“速胜论”,而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才是主要趋势**,因为日本的战略缺陷(资源不足、失道寡助)和中国潜力(地广人多、国际援助)决定了最终结局。
- **动态发展的眼光**
他反对静态看待战争,而是分析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的过程,例如预见到日本“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必然导致后期溃败。
---
### **如何培养类似的战略眼光?**
1. **学习理论框架**:掌握辩证思维(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分析方法。
2. **深入研究历史**:从古今中外案例中总结规律(如《资治通鉴》《战争论》)。
3. **重视调查研究**:像毛泽东一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基于事实而非空想做决策。
4. **实践与反思结合**:在实战或复杂项目中积累经验,不断修正认知。
5. **全局视角**:关注政治、经济、社会、国际等多维度因素的互动,避免孤立看问题。
---
### **总结**
毛泽东的战略眼光并非“未卜先知”,而是**理论修养、实践经验、国情洞察和哲学思维的综合产物**。他能够超越短期胜负,从历史规律和矛盾运动中把握长期趋势,这种能力在今天的企业管理、政策制定等领域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