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写的这个人是我的太爷爷,爸爸的爷爷。
以前,每次看到爸爸抽烟,我总劝他少抽点,把烟戒了对身体好,爸爸就会对我说“五岁就开始吧啦烟,这么多年,戒不了咯!”我很好奇,哪有那么小的孩子就抽烟的呀!而且爸爸小时候,物资又不丰富,家里可是贫农。
每次这个时候爸爸就会跟我说太爷爷的故事,因为那个5岁就给爸爸抽烟的人,正是他的爷爷,我的太爷爷。爸爸是长孙,太爷爷觉得烟是好东西,自己抽烟的时候,看到我爸好奇就也会给他玩玩,不是太爷爷没有文化,只是那时对香烟的危害没有普及。实际上太爷爷是个很爱读书的人。
爸爸每次提起太爷爷,是很崇拜的,爸爸说太爷爷是我们杨氏“四知堂”传人的典范。东汉时县令王密深夜以黄金十斤贿赂太守杨震,并说:“吾夜深密至,无人知也。”而杨太守就正色斥之:“此乃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后人就自立了堂号“四知堂”,勉励杨氏传人公廉节俭,做事无愧于心。
前文说太爷爷爱读书,爱到什么程度呢?一发工资就去买书,省吃俭用很多钱都舍不得花,据说当年存了很多书,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还藏了很多,只是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当时家里就靠太爷爷一个人养家,为了自己的爱好,他在很多方面都是特别节俭的。但同时,他对人又格外慷慨,那时候乡下孩子一个很大的娱乐就是去偷人家菜园子的蔬果吃,被主人家抓住了一定是一顿打,而爸爸说我家的瓜果很多都是种在家门外的。太爷爷说孩子们只是顽皮,而且有些孩子确实家里兄妹多没什么东西吃,就让他们摘些果子吃也没什么,他自家门口种了不够,还沿着路边也种了果树。这也成了我家的传统,记得小时候我爷爷在镇上做了新房子,也在家门口种了二棵葡萄树。新房子就在镇中心小学的隔壁,每到果实成熟的时候总有小朋友中午来摘葡萄,爷爷奶奶说起总是笑,其他都不说。
太爷爷不只对外人好,也很有家族责任感。当年,爷爷的兄弟过世的早,留下二子三女,都是爷爷负责扶养的,包括学习、就业、成家都是他一手操办。为此他放弃了自己的很多爱好,但是没有让一个孩子拉队。吃饭时,变着法子让每个孩子吃饱,红薯丝是小时候吃的最多的东西。学习也是,送着学医,学木工等等。每个孩子成家都多有帮衬,而且孩子们学着爷爷的样子,也是互帮互助,大的帮小的,家里一片和谐。那一房的孩子虽然没有爸爸,但是现在也开枝散叶,发展的很好,我们家的每次家庭聚会,都是一大家子一起其乐融融。
太爷爷没有当官,他只是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为,告诉家里的每一个孩子“四知堂”的家风,就是立道于中,立德于厚,立性于真,立心于诚,立志于公,立身于正。爷爷、爸爸和我,都深受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日常行为做事总有一根绳子牵着自己,知道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真正的家庭教育就是这样耳濡目染间把我们家国的文化,把我们处世的哲学,把我们做事的准绳融入到孩子的血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