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钢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考试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识;茶余饭后能高谈阔论,这也不叫有知识。这些场合下,知识虽然有用,但是这些知识都不太牵扯到具体的得失,所以只是智力游戏。只有当局势不明朗、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办,而错误的判断又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时,你要是能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一个主意,这才算是真有知识。请注意,这不是在说,实用的知识才是知识,而是在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
人与人的生活的环境不同,生活习性更是千差万别,每个人的人生规划也迥然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必然也不同。所以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才是最好的。举一个例子,你去逛商场想买双鞋,你看上了一款漂亮的鞋子,试穿过后发现磨脚。就算在漂亮不适合就是没法穿。好的东西可以用来欣赏,但是只有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因为喜欢才会热爱,因为热爱才有激情,因为拼尽全力去努力触碰。
只学让自己触动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热爱的基础上去寻找触动点,一步步脚踏实地,提高自己,根据能力圈法则可知,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
认知也是一种能力,同样遵循这个原理:处于认知圈边缘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需求贴合得最紧密,因此也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触动,进而与现有的知识进行关联。而他人认知体系中的很多知识,纵使再有道理,如果距离我们的认知或需求太远,就相当于处在了学习的困难区(见图5-4)。
图5-4 在认知圈边缘扩展最有效
所以,除非对方的认知体系刚好和自己的认知圈比较匹配,否则痴迷于全盘接受,学习效果有限,还很浪费时间(见图5-5)。
我们不需要全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见图5-6)。
别人就是别人,不可能成为自己,也替代不了自己。每个人的认知体系都是不同的,高手们也是根据自己的关注点,不断收集该领域内触动自己的信息,然后加工整合,形成独特的认知体系。所以,我们也要尝试建立独一无二的认知体系。
这就是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触动是最好的筛选器
我们潜意识的感性能力完全可以作为学习的筛选器——通过情绪触动,识别与自身需求结合最紧密的内容。紧紧地抓住这些内容就可以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高效学习、快速提升
,每日反思不是记流水账,而是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得越细越好
对于自己热爱的,能触动自己,要不断练习,不断的扩充自己的认知体系,当你运用那些知识践行那些道理时,相关细节就会源源不断地显现在你的视野里。到那时,你不仅能成为认知上的强者,也会成为行动上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