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简
1.
在【英】理查德.泰普勒的《破茧法则》一书中,说到了一条需要打破的法则——慷慨解囊。
“切莫将借钱和友情混为一谈,这于双方都一样有害。假如你借给家人或朋友一大笔钱,而他们却没有还,你们的关系将何去何从?”
如果你们的友情本身就不太稳固,那么借钱这一行为只会加速友情的瓦解,甚至导致分崩离析。
文中阐述的观点是:“如果没做好一笔勾销的准备,就不要借钱给别人,这是有效规避闹僵的风险。”
作者理查德.泰普勒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
“借钱给别人时,让自己把这当成送出去的礼物,在心里把这笔钱忘掉,如果最终自己收回了这笔钱,算是个意外之喜。”
这样一来,就算收不回这笔钱也不至于跟朋友闹僵。前提条件是:要看那段情谊值不值得你这样做。
碍于情面,现实生活中很少会有人这样做,因为大家的钱都是自己辛勤付出得来的报酬,要是秉承着那种送出去的观念,大家都宁愿不借。
所以这一法则,就需建立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如果不能承受,就不要那样做。
2.
五年前,父亲有一个生意场上的伙伴遇到了经济危机,生活上实在是捉襟见肘,很窘迫。
某天他说自己做生意已经没有了垫本,由于父亲信任他,他一开口借钱,父亲便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他几万元。
过了一个月后,他就消失了,且欠下很多外债。父亲蒙了,四处向认识他的人打听消息,才知道他工作之外是一个嗜赌如命的人,把所有借来的钱都压在了赌博上,最后血本无归便躲了起来。
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父亲更是懊恼不已,愧疚自己没能看清别人的本质便盲目信任,最后害得自己的血汗钱打了水漂。
任何借钱的人,都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帮助当作理所应当。否则,下次你再遇到经济危机时,就别再指望会有人来拯救你。
因为信誉本身就占据了所有条条框框,即便你有再大的标签,是某知名企业的大老板,没有信誉,那些标签也不过是虚无缥缈的衍生品而已。
诸如此类的案例比比皆是,而父亲却万万没想到,通常在电视剧里出现的狗血剧情居然就这样真实的发生在自己身上。
吃一堑长一智,不发生一些事,又怎么能看清别人本质的好与坏呢。
3.
作者李尚龙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一书中,也提到了他因为借钱给朋友,最后两人将友情遏制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事情是这样的:
他在学生时代经济并不宽裕,毕竟大家都是花父母的钱。但因为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借钱,便压缩自己的口粮,将生活费500元借给了朋友。
学生时代,500元够自己生活大半个月了。
待他自己面临经济危机时,只好向朋友讨要。而朋友此时在经济上也还是捉襟见肘,生活丝毫不见起色。
两人因为500元大吵了一架,从此分道扬镳,就此瓦解了一份友情。
其实不是因为500元就要对此大动干戈,而是因为对方在你遭遇困境时帮助了你,而在对方也需要帮助时,你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
好在,时隔多年后,双方都释怀了,一通电话过来道歉沟通,便冰释前嫌了。
4.
说一件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
两年前,在我还没看上述两位作者的书之前,我将自己攒了很久的私房钱借给了一位朋友。
因为他刚跨入社会,知道他生活得很不容易,我想着自己能帮一点是一点。
一次借钱以后,就有两次,三次。
接二连三,我变成了提款机。每次借钱,他都有不同的借口。那时候我是大家眼中的老好人,也不好故作推脱,于是便一次又一次的借出去。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借出去的钱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而我自己的生活已经开始变得捉襟见肘了。
朋友所说的归还日期,也一次次失约。寒假,我去勤工俭学,生活拮据,只好向朋友讨要。结果他的一句“我没有钱”,就将我打发。
我深深地体会到慷慨解囊毁掉的友情。
清楚的记得当时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我帮助了别人,在自己最需要帮助时,别人却视而不见,袖手旁观。
直到现在,他再没有提过欠钱的事。也曾厌恶人心的肮脏,吐槽他不懂得知恩图报。
但现在都释怀了,花一些钱看清一个人也挺值的。
5.
曾几何时,我们将那些借钱会还钱的人定义为善良的人。
并因为他们还了自己钱倍感欣喜和感激。从而忽略了事情的本质:他们本就应该那样做,因为那是你自己的财产,本来就归权于你自己。
要记住:是借,不是赠送。
二者之间的定义不可亵渎弄混。
诚然,综上所述,也并不全都是这样。这世界不乏好人坏人之分。有不讲信誉的,也就有讲信誉的。
我讲这些血本无归的案例并不是要告诫你不要借钱给别人,那样显得我太不厚道了。而是要理智看待这件事,正如前文所说:需建立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如果不能承受,就不要那样做。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困境,这时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你就必定要守其信用,按期归还。这样你才能建立自己的信誉度。
聪明的人,是不会因为眼前的利益而与朋友分崩离析的。
对于那些讲诚信的人来说,你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他定按期归还并牢牢记住你的恩惠,且在你也遭遇困境时,拉你一把。
感恩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同时,你也要在心怀感恩之余,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拉别人一把。
但这种帮助,不仅仅局限于金钱,也可以建立在其他的方式上。
记住一点:在自己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此句出现了三遍,只为了警醒你。
没能力的情况下,真的不能毫无原则的做个滥好人。
以上完结,不必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