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素
主宰我一生的有三种情愫——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求索以及对人间苦难无法遏制的恻隐之心。它们朴实无华,却撼天动地,似狂飙将我卷起,任意摆布,使我挣扎于无边的苦海和濒临绝望的深渊。
我寻觅爱情,首先因为爱能使我心醉神迷——神魂颠倒的我,情愿以余生换取哪怕片刻如痴如醉的欢乐。我寻觅爱,还因为它可消除孤独——孤独多么可怕,一颗孤独的灵魂会战栗,茫然面对大千世界,眼前是一片冷冰冰、无声无息、深不见底的渊海。最后,我寻觅爱,是因为我在融融爱河里看到了天国神秘的缩影——那是仅存在于圣贤和诗人幻想中的理想画面。这就是我的追求,虽然它过于完美以致在人生中难以觅求,但我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夙愿。
追求知识,我同样激情澎湃。我渴望了解人之心灵,渴望明白群星为何闪烁。我竭力要弄清毕达哥拉斯数字的力量——那左右一切事物的力量。虽然并非战绩辉煌,但我已小有所成。
爱情和知识很可能引导我步入天堂,但“恻隐之心”总会使我回到现实中来。人间痛苦的哭叫声回荡在我的心田。饥肠辘辘的儿童、惨遭踩躏的受难者、被儿女视为累赘的孤苦无助的老人,以及满世界的孤独、贫困和苦难,都是对人类理想生活的嘲讽。我渴望能消除这一切邪恶,但却力不从心,亦为此痛苦万分。
这就是我的人生,这是有价值的人生。假如还有来世,我很高兴重温这样的人生。
赏析
伯兰特·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散文家、社评作家,他博学多艺,一生做出的杰出贡献涉及众多领域,并于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是他为自传所写的一篇激情洋溢的序言。
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孙中山先生曾评价罗素为当时“唯一了解中国的英国人”。
罗素的目的一直是替公认的信念找寻理由,不管这些信念属于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常识当中哪一个领域。他的方法永远是从坚实可靠、不容置疑的命题出发,并以此为基础,用最少量的假定重建知识的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