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爸你妈更喜欢你还是你弟弟?”
“两个都喜欢。”
“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最爱你?”
“我生病的时候。”
时隔二十多年,儿时与邻居大婶的这番对话在脑海里仍依稀可见,我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什么会脱口说出这么一句话,不过越长大越发现,它恰恰代表了我童年最重要的期望。
小时候,因为爸爸总是太忙,家里大部分时间只有妈妈、弟弟和我,而面对两个年幼的孩子,妈妈总是分身乏术、每日忙得焦头烂额,于是在我三岁那年,便去了爷爷奶奶家。虽然爷爷奶奶把我视为掌上明珠,给了我无限宠爱,但是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母爱应该是最想得到的吧,尤其是看到一个毛头小子不争不抢就拿走你在母亲那里所有的宠爱,重要的是你还得假装大度、处处忍让以便获得妈妈的疼爱,心里总归是气愤的。
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愤愤不平有了发泄的出口——生病。只要一生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都会涌到我身边嘘寒问暖,我向往已久的零食和玩具会不请自来,我的坏脾气会无限被包容,我一时的糟糕成绩也不再被追究,仿佛一下子自己从受冷落的灰姑娘变成了令人瞩目的公主。这种自虐式的索爱几乎占据了我童年的所有时光。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收获一张叫做“懂事”的奖状,有了它,意味着你不可以再使性子去得到大人认为很自私的东西,意味着你必须心平气和的去舍弃原本自己喜欢的东西,意味着你要慢慢习惯去讨好别人。我不断的长大,越发的懂事,但是身体里依旧藏着一个魔咒: 为了得到他人的关爱而生病。它就像一只被我喂养大的寄生虫,满目厌恶却始终甩脱不掉。
02
古典在他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事例:著名IT企业的人事经理Annie,由于具有英语和法语的双语能力,被调入欧洲区任职。本是职场得意之时,但她却一直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影响职业发展而担忧。经过分析与探究才发现,原来在Annie的成长经历中因为每次生病都能得到家人、伴侣的无限关爱,所以她的身体不知不觉习惯了这种索取他人关注的把戏,误把生病等同于被关爱,因此为了得到生病所带来的好处,Annie 义无反顾的一次次生病。
“生病——被关爱,被关爱——生病”正是这样的心智模式让我们像Annie一样一次次以牺牲身体健康的方式去索取爱,就像一个个瘾君子,哪怕冒险也要尝试那一丝丝的快感。
可是,可是,人生不应该只是抱着前半生的苦痛在后半生里苟延残喘,我们没必要为了童年的遗憾而放弃生命的其他美好可能。
03
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治疗专家、杰出的心灵导师露易丝·海说过:“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为我们的行为、人生、命运负责,因为生命的一切历程完全是我们自己造就的。正是我们创造了身体的每一种被称为“疾病”的东西”。
我们抱怨、悔恨、自责于认为自己缺失的一切东西,然后费尽心思去抓住它们,却反而把生命引向了黑暗。只有真正的对生命中的一切负起全部责任,我们才能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时光无法倒流,曾经的遗憾无法弥补,我们能做的是,带着缺憾积极乐观的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