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祥荣老师是南通市老年大学钩织编织班的教师,也是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钩针的传承人。在一个冬日的下午,我们在老年大学的教室里采访了她。
胡老师是一个知性温婉的女性。初见她,你根本看不出来她已经年逾花甲。只见她肤色白皙,身材高挑,头戴乳白色的小帽,身着一袭红色长裙,脖子上围着咖啡色的围巾,胸前还别着一个别致的胸针。看着胡老师这一身全部都由她自己设计钩织的美丽的服饰,我们大为羡慕。
面对我们的各种问题,胡老师把她自己与钩针的渊源娓娓道来。
四十多年前,胡老师未满18岁就离开家去了海安农村插队落户。因为年龄小,体力不足,被安排在幼儿园做老师。海安是钩针之乡,当时很多当地的农村家庭主妇,把农闲为外贸企业加工钩针作品,作为贴补家庭收入的副业。胡老师看到她们经常手臂下夹着线圈,一手拿针,一手绕线,双手翻飞之下,一个花边,一朵花就出现了雏形,心中很是羡慕,就想自己也来试一试。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也很朴实,就是想赚点钱补贴家里,因为钩织一件衣服可以赚到七、八元钱。
理想很美好,可是现实往往让人很沮丧。胡老师的第一件作品质检没有通过。胡老师跟我们回忆说,当时负责质检的人一边嘴里说着钩得什么东西,一边就把衣服朝我扔过来。那件衣服是用黑色的线钩织的,一下子罩在我的头上,我就觉得眼前一黑,就像一片乌云一样把我笼住了。当时我觉得非常难过,可是我是个要强的人,我就想总有一天,我会钩的比你们好! 就是凭着这样一种不服输的劲头,胡老师拆了钩,钩了拆,勤学苦练,在海安插队的十年里,每天钩针不离手,共编织了多少作品难以计数。等十年后知青回城时,她不仅编织技术娴熟完美,而且已经能独立设计打样了。
回城后,胡老师进了厂,成了家。工作跟钩针编织挨不着边儿,但是胡老师并没有放下钩针,她一边工作照顾家庭,一边继续为外贸工厂设计打样。胡老师笑眯眯的告诉我们,当时我钩针设计的收入是我在电厂工资的两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胡老师的钩针设计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外贸公司找上门来。胡老师顺势自己开了公司,专门做钩针制品的外贸生意,自己设计自己打样,再外包加工。当年在海安农村与钩针结缘的小丫头,钩织的第一件衣服就被质检认定不合格,众目睽睽之下被当众羞辱,现在却做到了以钩针编织业务为主的外贸公司的老板,让人不由得感叹,对于勤奋的人来说,时间会证明一切!
退休了,胡老师依然放不下钩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来到了老年大学,带着一群同样退休了的老同学学习钩针编织。胡老师的理念是,非遗的传承要从老年人抓起。她觉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已少有能沉下心来学习钩针编织的了,而老年人经过岁月的积淀,日益耐心沉静,最适合学习钩针编织。至于年龄,完全不是问题,她年年教,年年都有新的同学来学,这样,不就将钩针编织艺术传播了吗?至今,胡老师已在老年大学教了四年,她的很多学生,也都跟她一样爱上了钩针编织,用美丽的作品来妆点自己的生活。
采访的过程中,胡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她的部分作品。有童趣可爱的小鞋子小披风,有设计新颖的女式围巾、女式服装,有配色温馨的家居用品,还有小巧别致的钥匙圈…….。精美的作品,看得我们赞叹不已,大家不禁都有点对钩针编织开始雀跃和向往了。胡老师站在一旁,耐心地解答我们的各种问题,嘴角含笑。看着她神情愉悦的样子,我想,此刻她一定是开心和自豪的。
从17岁的小姑娘开始学习钩针编织,到年逾花甲依然能双手翻飞,设计钩织美丽别致的作品,胡老师的人生与钩针结缘,因为钩针而更加的美好,更加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