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正在热影的电影《绿皮书》,这部影片获奥斯卡三项大奖,讲的看似是美国种族歧视问题,时间背景是1965年。
雪利博士是个黑人钢琴师,托尼是雪利每周125美元雇佣的白人司机。托尼原来在夜总会当保安,身强体壮,善于使用拳头处理问题,会为了生计问题,打赌吃26个汉堡,去挣50美元。
雪利听说托尼善于解决问题,去南方演出需要司机,因此想招聘托尼为专职司机。托尼因为正好夜总会停业装修,没有生活来源,不得已经推荐应聘给黑人雪利当司机。
托尼对黑人也有歧视,曾经两个黑人维修工到他们家来维修管道,他把黑人喝过的两个玻璃杯扔进了垃圾桶。
两个人在去美国南部演出的路上冲突不断。托尼开车吃东西喝水,随便往窗外扔东西,雪利很为不满,但也无奈。
雪利因为是黑人,处处受到歧视,吃饭不准进入餐厅,连上厕所也要到外面临时的木屋,换衣服要到储藏室,住旅馆也只能到绿皮书上规定的专供黑人的旅馆,还有一些地方的路,也禁止黑人入内。
一次因为迷路进入了黑人的禁区。托尼与警察发生了争吵,打了警察,两人被关进牢房。后来还是雪利打电话给美国高层,在高层的干预下两个人才被放出来,没有耽误演出。雪利让托尼再不要惹事,不要用拳头解决问题,而要用法律、规则。托尼颇为不满。
虽然雪利是个有名的钢琴手,他频繁出入于白人的世界里,为白人演出,他弹奏的钢琴只用施坦威品牌的,大家为他的演出鼓掌,但在生活中处处受到歧视,就连西服店也禁止他试穿。
雪利处处彰显了一个文明人的行为举止。他曾制止司机托尼开车时吃东西、往窗外扔可口可乐纸杯,偷路边小镇的绿宝石,对托尼贿赂警察疏通关系很不赞同,对托尼语言粗暴,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大为恼火,种种迹象把雪利博士定格在一个文明人的行列。
但这个文明社会,因为他的肤色而不接纳他。在黑人社会里,黑人把他也没有纳入其中。因为一个黑人有专车,有白人司机服务,似乎不是他们一类的。
这样他就生活在一个白不白、黑不黑的世界里,成为一个在台上受欢迎,生活里很孤独的人。他没有亲人,只有一个哥哥,也好久没有和他联系过。
雪利去种族歧视最严重的美国南方演出,每一次演出都获得了热烈的掌声,但是在演出后的生活中处处受阻,处处受到歧视。司机托尼遇事总想用拳头和暴力来解决,而他一直致力于用法律和规则,以及文明行为举止去解决。两个人在旅途中,冲突不断的同时也逐步走向了互相理解、包容,到友情深厚。
在圣诞节最后一次演出时,演出方不让雪利进入白人餐厅用餐,而让他去附近的综合餐厅。这次雪利坚持要进入白人餐厅,如果不能实现,他就取消演出。
演出方说没有先例,要求雪利让步。雪利征求托尼的意见。托尼说:世界上那么多孤独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他们两人依然决然地离开,取消了演出,而去附近的黑人酒吧。
在那里全是黑人,酒吧老板娘看雪利的服装,感觉奇怪,问他为什么穿成这样,他是做什么的?托尼说,他是钢琴师。老板娘不相信,怂恿雪利现场演奏。
雪利走上演出台,在一架破钢琴上由自在地弹奏古典名曲。他精彩的表演,获得了一片赞叹和掌声,他就像回归到自己的领地和家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那些束缚在身上的条条框框中终于灭失了,他找到了自我,因为他不再妥协,迈出了勇敢的一步,敢于向歧视他的人说:No!
两人由互相不理解不欣赏,最终获得了深厚的友谊。托尼应妻子的要求,刚开始出门几天写信时,每天写的都是流水账,雪利帮他写信,经过雪利口述、加工,托尼的信充满了温馨、浪漫的色彩,文彩飞扬,托尼的妻子每次看了都非常感动。
托尼为了兑现给妻子说的在平安夜回家的诺言,两人在风雪交加的平安夜艰难地开车行进。大雪把整个车身涂了几遍,车胎爆胎了,幸亏有警察叔叔的提醒。最后脱尼精疲力尽,看不见路上的一切,最终由雪利把车开回,而托尼却在车上睡觉。
托尼回到了温暖的家,见到了美丽的妻子,全家人其乐融融过圣诞。大家盛赞托尼写的信有水平,赶上了莎士比亚。托尼在一片欢乐的笑声中并不感到快乐,他好像在等待什么。
有人敲门,托尼打开门,雪利带着一瓶香槟来了,祝福圣诞快乐。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雪利受到托尼全家的热情欢迎,黑人和白人坐到了一个餐桌上,共度平安夜。托尼的妻子拥抱了雪利,说感谢雪利帮托尼写的那些信。
影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刀光剑影,令人震撼的大型场景,从衣食住行,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或许是在鞭辟种族歧视,也隐含生活哲理:没有跨不去的坎,阻挡人们前行的路,不是种族肤色,而是观念和认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在于理解包容、真诚对待,去恶从善。
而对于偏见最有效的做法是:扔掉《绿皮书》,敢于说: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