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士元,字君胄,公元727年出生于中山(现在河北定州市),此时的大唐正值开元盛世。
他青少年刻苦钻研学问,为科举考试做准备时,大唐的中枢已经腐朽,皇帝没有了进取之心,耽于享乐。宰相李林甫则为了巩固自身权力,采取了一系列极具权谋色彩的手段,先是排挤了张九龄,打压宗室和重臣。
等到他彻底巩固地位之后,为防止有才华的官员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他操控科举和选官制度。借故停办科举考试,或者在阅卷的时候搞些手段,目的就是要压制有才华的考生。另一方面又在各个岗位上尽心竭力的安排自己的亲信。不断地强化他个人对朝政的控制,断绝了人才的晋升通道,甚至向玄宗上表祝贺“野无遗贤”,哄得玄宗心花怒放。
如郎士元一样十年寒窗的学子在李林甫执政期间,或许是最悲苦的。公元752年李林甫去世,不知道有多少学子欢呼雀跃,他们终于又可以好好的考试了,作为小镇做题家,多少年的坚持,不就是为了鱼跃龙门的那一场考试。
公元755年春,郎士元参加了当地知县主持的县试,在考试当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参加州试,也就是所谓的“秋闱”门票。
八九月份的州试过程也十分顺利,他成功获得合格证,取得尚书省省试的准入资格,十月份就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将州里的学生送去京城,参加来年正月的尚书省组织的考试。
因为是常规行程,考虑到各种因素影响,因此在路上花费的时间估计1-2个月,郎士元在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途中,稍稍给自己放松一下,一边走一边游玩,只需保证在考试之前赶到长安。
去途中,他经过一个叫赵县的地方。在县城东南角有一座寺庙——柏林寺。始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古称观音院,它与素有天下第一桥之称的赵州桥遥遥相望,它是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它静静地伫立在那,等待香客虔诚的膜拜,见证时代的演变,王朝的兴衰。
有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自然心境。也许这种自然心境影响不了多大范围,只要超越寺院围墙,就不在它的辐射范围。但只要进入院墙,就属于它的地盘,它可以把人浮躁的心气,阻隔在院墙之外。
在郎士元之前,也不知道多少文人墨客来过此地,却不见有流传下来的诗歌文章。或许因为年代久远,加上历史上的各种变故,让那些关于它的文学作品难以留存下来。
郎士元乘舟途径赵县,在进入赵县地界,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噼噼啪啪的打在乌篷船的篷子上,敲击出宛转悠扬的曲目,雨滴坠入江面,撞击这徐徐缓缓的波纹,似是在以微弱的力量在延缓行舟,又似与江水搏击,一击即退,但又快速的碰撞在一起,宛如一台巨大的织布机在运转。碰撞中散逸更小的水珠如精灵在舞动,在清风微微卷起的水波褶皱里闪转腾挪。俨然一幅烟雨蒙蒙的画卷徐徐铺开。
骤雨浥轻尘,洗去漂浮于低空的尘埃,使得青山旷野如洗过一般,清澈澄亮,在穿透云层的光照下,映射出星星点点斑驳的光影。遥遥的听到从远处传来寺里的钟声,悠扬的钟声在心间响起,一如这骤雨涤荡心中的烦闷。他抵挡不住钟声的诱惑,不觉的将小船停靠在岸边,登岸而行,想要找到钟声的来处。
询问在码头跑生活的人,钟声从何而来。一边就着得到的消息,一边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缓缓而行。小路将他引向密密的松柏包围当中,穿行在松柏林中,一步步靠近山顶,环境越发的幽静,四处都弥散着松叶柏子的清香。穿过柏林,眼前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如洗的青山。一座古寺伫立在山间,郎士元以一种游玩的心态为找寻钟声而来。
文人喜欢到哪都写日记,写游记,有时候甚至直接在游玩的地方涂鸦。郎士元也免不了写篇游记。他将此次见闻写了下来,于是就有《柏林寺南望》: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读这首诗不免让人感觉和陶渊明《桃花源记》有着莫名的熟悉感。或许是因为从喧嚣中走来,走入一个如画一般的‘桃花源’。
他离开定州老家不到一个月,一场席卷大唐北方的动乱悄然点燃。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找了个讨伐杨国忠的由头,从范阳起兵,一路横推,所过之处皆望风瓦解,没有形成像样的阻击。短短一个多月洛阳沦陷,可以说是追着郎士元这批学子的屁股后面。即便大片国土被拖入战争的泥潭,也没有影响到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
安禄山正忙着称帝,巩固政权,大唐也召集兵马抵挡叛军,准备将叛军阻拦在潼关之外。春闱完全没有受到影响,照常进行。郎士元在这一次考试登进士第,只是考试结果刚出没多久,潼关被攻陷,皇帝开始出逃,这些在长安滞留外乡客也收拾行囊跟着跑了。
郎士元自知在战乱中难以生存,于是瞅准机会,逃往南方避祸,与戴叔伦等同样在南方避祸的私人有交往。他也是借着避祸在南方走了不少地方,甚至在乘船来到湘江,并写下《夜泊湘江》:
湘山木落洞庭波,湘水连云秋雁多。寂寞舟中谁借问,月明只自听渔歌。
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个湘江上泊舟的夜晚,湘山的落叶,湘水上的云,让人看到一幅秋天的场景,而他则以一个孤独的观察者的身份,去感受夜晚的寂静和孤独,明月和渔歌就成了他精神的寄托。
长安光复之后,郎士元从南方回到长安,代宗宝应初年(公元762年),朝廷下旨选拔京畿各县的一些县官,由中书省考察他们的执政能力。郎士元在考核当中脱颖而出,于是被任命为渭南县尉,以及后来任左拾遗,员外郎等。
在长安遇到了数年不见的老朋友,他们相互怀念起过去的岁月。郎士元心情十分复杂,对自己狼狈不堪的境遇多少有些自卑和羞愧,他创作了《长安逢故人》:
数年音信断,不意在长安。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一官今懒道,双鬓竟羞看。莫问生涯事,只应持钓竿。
突如其来的重逢,最容易勾起了复杂情绪,但想到自己的境遇,他却不愿多谈,甚至还刻意遮挡一下自己的双鬓,害怕朋友看到自己的白发。诗句里面多少有些逃避现实的意思,或许是厌倦官场生活,向往成为钓鱼佬,过着闲适的生活。
他在仕途上的进步,并不如他在文坛上的名声大。在大历年间,当时的朝臣但凡有奉召外调任职重要岗位的,必然有钱起和郎士元二人的诗作送别,如果没有那说明调任职位受到的关注度比较低,不是重要的职位。他和钱起的诗作成为判断一个外调官员是否是属于主流社交圈成员,送诗就是权威认证。
当时国内藩镇割据的加剧,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逐步减弱,边疆防御压力极大,朝廷亟需良将镇守边防重镇,稳定局势。李将军受朝廷任命赴定州,郎士元在给他送别的宴会上,创作了《送李将军赴定州》:
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
虽是送别诗,但完全没有离愁哀怨,缠绵悱恻,开局呈现的就是宏伟壮观的画面。希望他能像汉朝李广将军一样骁勇善战,守卫边疆,维护国家安定,不受兵锋所扰,御敌于国门之外。
他流传下来的多为送别诗,当然其他诗作也有极为出彩的,如《听邻家吹笙》: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在日常生活当中偶然听到的乐声,有感而发,遂作此篇。全篇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奇妙的感受渲染音乐超尘脱俗美,还有听者被吸引陶醉其中有求而不得的微妙心理状态。
他没有直接描摹,不像杜甫《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白居易《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直接写听觉。他将听觉转化为视觉,给人以视觉神经的冲击。
公元776年出任郢州刺史,并督诸州军事。他带着任命文书,走马上任,郢州刺史是他仕途的最高光时刻,但也是他生命的尽头。仅仅一个刺史还不足以让《唐书》给他单独立传,他在《新唐书》有介绍还是因为文学上的成就,《新唐书》(卷六十六,志第五十,艺文四)这么介绍他:“《郎士元诗》一卷字君胄,中山人。宝应元年,选畿县官,诏试中书,补渭南尉,历拾遗、郢州刺史。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与钱起齐名,被人们称为“钱郎”。虽然钱起并不一定喜欢和郎士元并列,认为郎士元不能与他相提并论,但世人的评论从来都不采纳当事人的意见。
参考资料:
1、《唐才子传》郎士元传
2、《唐诗鉴赏辞典》
3、《郎士元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