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来自哪里?如何应对
世界上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攻击性事件,枪击案、校园暴力、抢劫、谋杀、战争等等,有许多人因攻击而受伤或死亡,攻击对人们生命安全带来的危害超乎想象。那么,什么是攻击?人们为什么要攻击他人呢?
攻击是指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分为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攻击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大多谋杀就属于这种,它是冲动性的情感爆发。工具性攻击是把伤害作为一种达到其它目的的手段。比如,为了让孩子听话而打他;为了让竞争对手退出游戏而攻击。大多战争、恐怖活动属于工具性攻击。
为什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呢?弗洛伊德认为,攻击的能量来自本能。从进化论来说,攻击是一种生存本能。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获取食物,为了繁衍生息,特别是男性承担着打猎等与自然界斗争的活动,因而男性更具有攻击性。研究发现,攻击受到个体大脑神经系统的影响,因而攻击是一种复杂的行为。比如暴力杀人者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正常人要低14%;再比如,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分泌最旺盛,往往容易被利用;还有,某种生化化学成分比如药物和酒精同样会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酒壮怂人胆”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个体的攻击性不仅来源于本能,还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文化、教育、环境等等。家庭的影响表现在,父亲经常对家庭成员使用暴力,孩子就容易在学校与同学打架。而媒体对儿童的影响更为广泛,因为暴力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更容易歪曲儿童的认知,诱发攻击性行为和思维,经常观看暴力影视节目、玩暴力电子游戏的儿童参与打架的次数就越多。
攻击作为一种工具,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伪装性。有些人格看起来不具有攻击性,但却恰恰一直在攻击。还有一种特殊的攻击方式,那就是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攻击对方。比如,你希望我成为那样的人,我偏不配合你;你希望我成为好孩子,我就故意做坏事,让你生气。这种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攻击对方往往发生在强弱力量悬殊或亲子关系中,孩子以此来发泄对家长的不满和愤怒。
采取攻击行为的人往往曾经是攻击性事件的受害者,受过一定的挫折,有特定的“挫折源”。但当他意识到攻击不了想要攻击的目标时,个体会把敌意转移到相对安全的目标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替罪羊”总是身边最亲近的人,“路怒症”也是同样的道理。还有个别人因曾经受过不公待遇,而把对社会的不满发泄到一些无辜的路人身上,甚至毫无还手之力的学生。
面对暴力,以暴制暴的效果并不明显,严厉的死刑惩罚并没有减少杀人案件的发生。面对暴怒的人,应该怎么做呢?不要指责,不要攻击,不要刺激,否则只会带来更愤怒的回击。用温和的方式,尽量安抚他,让他平静下来,让他看见自己正在做的事,看清自己的情绪,或者满足他的需要,让他感到被接纳,被理解,被爱护。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它告诉我们,用准确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建议或者要求。
发生了创伤事件的人,他们内心是有挫折的,因为他根本找不到还击的对象,他们可能会向家人发火,甚至会把攻击的方向转向自己,自杀或自残。当然,这种愤怒的情绪也并不一定全部转化为攻击,有可能会用消费、暴饮暴食等方式表达出来,其实这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生活中并非所有的攻击都来自于伤害事件,天气的炎热、他人的啰嗦、侮辱性的情景再现等等,都可能引起攻击行为。还有一种“相对剥夺理论”,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和参照物相比较,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而产生的被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表现为愤怒、怨恨和不满。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心理病,但在生活中却不少见,人们常常会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感到不公和愤怒。
当我们面对自己内心的愤怒时,特别是一些压抑型人格,更要注意疏导自己的情绪,让情绪流动起来,不要在心中埋下情绪的“地雷”。首先要接纳自己的愤怒,允许自己愤怒,和自己的愤怒对话:“亲爱的,发生了什么,让你这么难受?我该怎么做才能帮到你呢”。我们要让情绪有宣泄的出口,然后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或者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去减少自己的挫败感,慢慢地,我们就会化解掉内心的愤怒,从被伤害中走出来,让自己的内心感受到平和和安静。
同样,面对重大舆情和公众的愤怒,我们的政府部门也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不否认,不回避,积极回应,亮明态度,妥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公众感受到你的真诚,取得公众的信任。我们的基层社会治理也是如此,除了法制、宣传、教育、心理疏导,还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