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92年9月,英国800余人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乘坐“狮子号”战舰远涉重洋的英国使团试图与中国展开贸易合作的同时搜集情报。然而在中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以及双方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与传统的情况下,双方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且采取了对抗态度,致使此次访华事件不欢而散。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虽是中英双方的第一次交往,却在无形中透出许多清廷与英方在沟通上面的不足。其中最为致命的便是英国800余人的使团,竟然只带了一名略通中文的年轻孩子托马斯·斯当东。
据史料记述,当时的翻译流程较为繁琐,必须同先由英译成拉丁文,再译成中文,然后改为中国官方语言才能进行交谈,然而这种中英语言上的互不相通导致了许多翻译出错、词不达意等现象,翻译问题也成为此次访华事件失败的重要因素。
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时刻人文出品,王宏志教授首部从翻译角度研究马戛尔尼使团的著作《龙与狮的对话》将以大量详实的历史史料为基础,深入分析在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中翻译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力求以严谨的态度还原整个马戛尔尼访华事件。
十八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对外贸易经济高度发展,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而作为世界人口首位的中国成为了英国下一个需要开拓的海外市场。此次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只有一个,便是试图借祝寿为名打开中国的大门。
历经9个月的航行于1793年9月抵达,并于9月14日呈递国书,完成中英两国第一次正式的官方高层外交接触。然而此次访华并未达到英国预想的目的,抛开两国文化传统的差异,单单语言的交流沟通一项便成为两国贸易达成路上的巨大绊脚石。
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中英两国在交往中的语言问题:双方正式的翻译人员都不懂英语,要先把中文或英文翻译成拉丁文,然后才能翻译成对方的语言。多重转译的模式,不但的增添出错的可能,而且转译过程中所引起的不便和麻烦也是可想而知的。
不仅如此,翻译的问题在两国政治与文化的巨大差异面前同样导致了一系列的歧义,而这些重要信息上的诠释严重影响了两国相互的理解。作为首部以翻译角度切入马戛尔尼访华事件始末的历史翻译著作,本书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写翻译在历史事件中的重要性,同时以翻译的角度重现整个事件的发生。
如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邹振环所述:本书将马戛尔尼使团在翻译上所面对的独特难题,首次放到翻译史的背景下来认识,不但改写了18-19世纪中英关系史的研究图景,更成功揭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翻译研究具有超乎寻常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