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热量表行业标准概况与市场规范化发展探讨

一、行业标准体系

超声波热量表作为供热计量改革的核心设备,其规范由多层标准体系构建而成。我国现行标准中,GB/T32224-2020《热量表》与CJ128-2007《热量表》构成基础框架,前者明确热量表的最大允许误差等关键指标,后者则将产品按精度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而JJG225-2024《热量表检定规程》,详细规定了热量表的检定方法、技术要求和判定规则,为实施强制检定提供了技术标准。

这些标准构建了全链条管控体系,涵盖温度测试范围、防护等级、电池耐用性、数据远传与断电保护等关键技术要求,共同构筑了产品的质量底线。

二、市场现状

政策驱动下,超声波热量表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但市场扩张背后,行业乱象日益凸显,成为市场规范化发展的主要阻碍:

1、低价竞争导致的质量滑坡最为常见:某省50余家热量表企业中,多数为中小型组装厂,缺乏核心技术,通过使用廉价部件降低成本,使产品价格跌至300-900元,部分产品使用后频繁出现不工作、计量失效等问题。

2、技术短板问题同样突出:高端超声波芯片等核心部件依赖进口,部分企业因原材料供应不稳定导致生产线中断,或因生产过程中不当操作致使良品率大幅下降。

3、标准执行的缺失加剧了市场混乱:某企业为压缩成本,未按CJ128-2007标准进行精度校准,生产的二级表误差过大,导致居民供暖费核算严重偏差,造成热力公司与用户的计量纠纷。

三、相关案例

在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上,既有因标准执行不力导致的失败教训,也有严格对标取得成功的典范:

1、案例

2023年北方某省供暖改造项目中,某公司因使用不合格传感器导致近万块热量表计量失准,引发大面积用户投诉。最终企业被迫召回全部产品,重新采购合格元件生产,额外增加生产成本,市场份额较召回前严重下降。

2、正面案例

某热量表厂家通过严格对标国际标准与国内规程,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突破。其生产的组合式超声波热量表采用双声道换能器与Pt1000温度传感器,测量精度达显著提高,在水质浊度较大的复杂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性能。

在某省会城市智慧热网改造项目中,这个厂家生产的产品使热网调节响应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2小时,配合流场优化算法,使当地管网水力失衡问题显著减少,用户投诉率显著下降。既保障了计量公平,又为企业赢得了高端市场入场券。

3、国际经验本土化

作为全球计量领域的标杆企业,德国真兰将欧洲成熟的标准体系与中国市场需求深度融合,形成了的规范化发展模式,为国内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在标准执行层面,真兰超声波热量表上海工厂不仅全面满足GB/T32224-2020与CJ128-2007等国内核心标准要求,更将欧盟MID认证(计量器具指令)的严苛规范融入生产全流程。其推出的产品,在温差分辨率、流量测量范围比等关键指标上远超国内基础标准,即使在北方的低温环境中,仍能保持相当高的精度,解决了部分国产设备低温下失准的行业痛点。

这种严苛标准在青岛某集中供暖项目中得到充分验证:2021年投用的3000台真兰热量表,经2024年强检,合格率达100%,无一台出现计量漂移,与同期同区域其他品牌的检定不合格率形成鲜明对比。

更具行业价值的是,通过参与国内智能计量设备标准修订研讨会,将欧洲"全生命周期溯源" 理念引入国内,提高了行业整体的生产理念。

四、市场规范化发展的措施

1、强化标准刚性约束

监管部门需建立全链条核查机制,将JJG225-2024检定要求纳入强制监管,对未达标的企业实施市场禁入。同时加快标准更新迭代,新增智能化、碳排放计量等指标,推动行业从合格性向优质性转型。

2、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企业应建立原材料溯源制度,重点管控传感器、芯片等核心部件质量,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减少人为误差。参考先进厂家的经验,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突破核心技术瓶颈,降低进口依赖度。

3、完善市场治理机制

行业协会需推行分级认证制度,按精度等级、耐用性等指标建立产品信息分级公示平台。鼓励热力公司优先采购通过高级别认证的产品,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升级质量。同时建立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对质量造假企业实施跨部门联合处罚。

五、结语

超声波热量表的规范化发展,既是供热计量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双碳”目标下能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支撑。以标准为锚点,通过监管强化、企业自律、技术创新的多方发力,才能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实现计量公平与产业升级的双重价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