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4种认知的人,很难得到真正的爱!| 少有人走的路

爱情是什么?

爱情似乎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没有什么道理。大多数人对爱情是非常向往的,包括我在内,谁不想要甜甜的爱情呢?

但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爱情真实的模样?这似乎并不好回答,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爱情的理解也大相径庭。

处在爱情中的我们往往会把爱情的一部分当成是爱情的全部,如同盲人摸象,会对爱情产生这样那样的误解。

M· 斯科特·派克曾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介绍了4种对爱情的误解。我们借此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1.认为爱情是「坠入情网」

很多人爱情中的男女会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这种爱情来的浓烈,令人头晕目眩,激情洋溢。

但在派克看来,这只是一种主观的欲望,与性有关的欲望。

人们之所以坠入情网,是他们在意识个潜意识里有一种性的冲动,这种冲动,也就是他们认为的“爱”通常不会持续太久,很快就会消失。

最近热播的综艺《再见爱人》中,其中一对嘉宾卢歌苏诗丁,两人已经离婚,参加节目之前两人已经一年多没有见过面。

卢歌在节目中提到他对爱情的理解:

卢歌对爱情的理解就接近于「爱是一种坠入情网」,一定要有激情,如果两个人的关系中没有了激情,那就不算是爱情了,至少不是他想要。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人,爱情来临时,爱的死去活来,当爱情散去,便投入到下一份激情当中,不可自拔。

这种现象本质上是“自我界限”的重组与拆分。

“自我界限”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简单来讲,是指人在成长过程当中对自己与世界边界的认知的转变。

在婴儿的感觉里,他与其他人、与这个世界的世界上的一切,并没有什么界限和差别。我的愿望就是世界的愿望。

但随着婴儿不断成长,他们逐渐的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不同,我的愿望,并不是世界的愿望,认识到自己身材的大小、体能的局限性。

这样的认知就是所谓的“自我界限”。

活在“自我界限”中,会给我们带来孤独感。很多人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冲破自我界限。而坠入情网的感觉则意味着我们的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崩溃,短暂的将“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合二为一。像洪水决堤一般涌向对方,感受到巨大的欢愉。

但是现实总会打破这种情况,让双方意识到两种“自我”很难融为一体,最后又恢复成两个不同的个体。

《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提到,坠入情网不是爱 ,仅仅是消除寂寞的方式罢了。它的本质则是人类原始基因对理性的征服。

2.认为爱是依赖性

很多人还会将爱等同于依赖,真是大错特错了!

很多人会在感情失意之后产生非常极端的想法:“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没有了TA,活着还有什么乐趣?我是多么爱TA啊!”

看上去这是爱的死去活来,其实这就是一种依赖。或者说是一种寄生心理,你是寄生者,对方是寄主。

这种人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完整,无法正常生活。他们总是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却没有精力去爱别人。

就像书中的讲的例子,一个30岁机床工人的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他,原因是他不关心家庭,不关心孩子,还有酗酒的恶习。妻子曾多次指出他的问题,也曾三次威胁要离开他,他每次都苦苦哀求,但依然改不了他的毛病,对家人依然不闻不问。

妻儿离开后,他终日以泪洗面,声称没有家人一刻也活不下去,他爱他的妻儿,没有家人他都不知道他是谁了……

两天后他遇到了另外一个女生,他立马就兴高采烈了,他说他又知道自己是谁了。

这是“消极性人格失调症”的典型特征。他们以爱之名寻找依赖的对象,对象是谁无所谓。

这种重度依赖的人,会为了抓住某个人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

其实每个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不管年龄大小、成熟与否,我们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

正常的依赖和过度依赖的区别是,心理健康的人承认依赖的合理性,但是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过度依赖则相反。

这种过度的依赖虽然能够让对方产生短暂的被需要的成就感,但长久看来,更多的是痛苦。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区分爱与依赖。


3.认为爱是“自我牺牲”

这种自我牺牲是一种不合理的给予和破坏性的滋养。牺牲者常常以“爱”作为幌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书中认为自我牺牲式的爱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大包大揽的付出;另一种是受虐狂。而他们的出发点均是因为恨而不是爱。

大包大揽的“自我牺牲”式的爱,我们现在很多家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常见于父母对子女的爱。

这样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小到打扫房间、洗衣做饭等生活琐事,大到升学工作等大事,父母总会帮孩子规划完全。对孩子的要求也是言听计从,很少有所拒绝。

但对家人的爱超过了理性的范围,就会物极必反。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长大,要么成为一个毫无自理能力,对生活没有期待的“废物”,要么会成为自大狂。

就像书中说的,过分的爱还不如不爱,该拒绝时一味给予,不是仁慈,是伤害。

爱不是无原则的接受,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

另一种是“受虐倾向”,文章举出这样的例子:妻子被丈夫整整虐待20年,结果被抛弃。妻子控诉丈夫好色、好赌、虐待她、不顾家……作者用2个月的时间帮她摆脱被遗弃的痛苦。

突然有一天她兴高采烈的过来,说她丈夫回来了,乞求她的原谅,于是她原谅了丈夫。

这位女士把受虐当成了一种自我牺牲,她通过这种牺牲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每当丈夫向她忏悔,她会有一种复仇的快感,这种感觉让她不可自拔。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不是非纯粹的自我牺牲。

4.认为爱是一种感觉

我们很容易在不同的人身上获得爱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消失。很多爱意消失的人,最后给出的理由往往是「我没感觉了」。

爱不是一种感觉,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

口口声声说爱自己的爱人、爱自己的家庭,但是仍然夜不归宿、对家庭不管不顾,不是真正的爱。一个每天接孩子放学的母亲,却不注重孩子的成长与心智的成熟,也不是真正的爱。

真正有爱的人不可能凭感觉行事,他们会投入和奉献,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让爱的对方得到成长。

罗翔老师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个男孩有一块金表,爱上了一个女孩,女孩有一头美丽的头发。圣诞节快到了,他决定把金表卖了,给女孩买一个漂亮的发夹。

他买完发夹,高兴地去找女孩,女孩却把头发剪掉了。

原来女孩看到男孩有个金表,于是剪掉了她的秀发,用头发换钱买了表带送给男孩。

所以,爱是双向的奔赴,不是感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