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我带着五岁半的女儿去上口才课。其中的一个环节,我没有料到女儿竟然被卡住了。老师让每个孩子想一件特别伤心或特别高兴的事情,回忆当时的场景,然后用高兴或者伤心的语气把场景表达出来。
老师先给大家举了一个例子:
“我最高兴的是我过生日那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给我买了生日礼物,我的好朋友们也来了,我们一起开心的吃蛋糕。那一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
万万没想到的是,女儿居然卡壳了。其他小朋友都讲述了自己最开心的事,女儿却把老师的台词照搬了一遍。
其实,她和姥姥生日是同一天,所以她历年的生日都是和姥姥一起过的。好朋友为她庆生并不是她真实的体验,所以她说得一点都不开心。
难道她生活中没有任何开心的事情吗?
孩子有个愿望,就是去迪士尼玩。今年十月,我带着她去了她梦寐以求的迪士尼乐园。她看到了童话故事里的城堡和白雪公主,坐了3遍惊险刺激的海盗船,玩了2遍震撼的“飞跃地平线”,看了米奇嘉年华,见到了她最喜欢的爱莎公主。
一直从早上八点半玩到了晚上八点,我和爱人已经累翻,她却还不愿意回宾馆。每每跟我们谈论起这段经历,她都是眉飞色舞的。可是这会儿,她竟然想不起这段快乐的时光了。
0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反思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后,我不得不承认:
问题出在父母身上
其实,很多父母都是喜欢孩子听话,认为孩子乖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在生活中处处提点,唠叨不断。
我们原来也是这样做的。我们要求孩子听话,在孩子的世界里有绝对的统治权。不允许孩子做我们眼中不乖的事,当然也不会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
孩子起初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收到的反馈却是轻视和斥责。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再表达自己了。等到有一天,让他表达了,他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能力。
03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讨好型人格
对于个性比较温顺的孩子来说,他在成长过程中会养成“看父母脸色“的习惯”,形成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很难照顾自己的情绪,却过分在意别人的情绪,自我价值感低。而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遭遇强势的人,进一步加重讨好型人格。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内心的失衡,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
叛逆
重压之下必有反抗。对于个性比较强的孩子,很可能出现逆反心理。
过多的唠叨和管束,只能使他从心理上产生了免疫,说啥都听不进去。父母认为对孩子有帮助,实际上可能只是父母在自嗨。孩子已经关闭了心门,拒绝接受任何建议,即使有一天父母说得是对的,他也听不进去了。
青春期失控
在和严厉父母的长期相处过程中,孩子可以体会到父母的容忍度非常低。当他做了超出父母容忍度的事情之后,他知道说了也是挨骂,干脆不说。
但是孩子的心智毕竟是不成熟的,很难把握住做事情的度。而此时的父母却蒙在鼓里,很容易导致事态失控。
小莉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高一时爱上了一个男孩。因为平时和妈妈无话不谈,也就很坦然的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妈妈。母女俩理性的讨论了爱情这件事儿,还分析了为什么喜欢这个男孩,以及怎样处理青春期的这种喜欢。早恋这件事并没有在她的生活中惊起多大的波澜,她也快乐的度过了这个阶段。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么幸运。
小宁是一个文静乖巧的孩子,高中阶段她也喜欢上一个男孩。可是父母平时对她很严厉,小事都不敢跟父母讲,更何况是早恋?青春期的情愫很难控制,又没有人引导她。俩人就偷偷摸摸约会,早早偷尝了禁果。
然而十几岁的孩子懂什么,意外怀孕了才知道慌。父母突然得知自己眼中的乖女儿竟然意外怀孕,还耽误了高考,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愤怒,对孩子又是一顿打骂。我相信这对小宁来说,是一辈子都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
同样是早恋,一个亲子关系和谐的孩子和一个亲子关系不和谐的孩子,她们选择的处理方式完全不一样,得到的也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如果是你,会选择如何处理呢?
没担当
父母要求孩子听话,不让他有自己的主意。等他成年步入社会了,却要求他自己拿主意。这怎么可能呢?
一个没有拿过任何主意的孩子,你怎么指望他一夜之间学会拿主意呢?
想要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就需要在他成长过程中给他拿主意的自由。没有任何自己拿主意的经历,他怎么可能学会拿主意?
一个孩子,他想吃什么想穿什么这种小事儿都不能自己说了算。怎么要求他将来步入社会后,在就业升职、组建家庭、教育孩子等人生大事上能做出好的决定。
04
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做呢?
父母要正视自己的问题
过于严厉的家长一定要认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如果父母的情绪控制力差,这是父母自身的问题。不管是提升认知还是修炼情绪掌控力,父母都必须承认需要做出改变的是自己。
一个没有勇气改变自己的父母,凭什么要求孩子改变。
引导疏导,补救伤害
父母的言行已经伤害到孩子,如果发现的早,还是可以补救的。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天引导孩子讲述一件快乐的事。
这样做可以让她习惯于勇敢的表达自己,不管是内心感受还是真实想法。同时每天能讲讲快乐的事,也有助于她形成乐观心态,提升幸福感知能力。
做“懒父母”
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想怎么玩,这些事全都由孩子自己决定,父母不再干涉。这样做可以有效锻炼孩子做决定的能力,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件件小事儿的决定过程中,对他的认知系统升级也是很有帮助的。这其实是非常难得的实操训练,父母一定不能剥夺了这种机会。
至于生活中的大事,也可以尝试着让他做决定。在他心智不够成熟时,父母可以引导他,但是一定不能强加自己的意愿。在这件事情上,父母一定要“懒一点”,让他自己来!
其实,亲子关系就是一个分离的过程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必须不着痕迹的退出。过多的管束和控制,只能扼杀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是想得到一个听话但没有任何想法的孩子,还是想得到一个不那么听话但心智成熟,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孩子呢?
我想,你心里一定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