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书
一个理性的文字治愈师,希望你能够在我的文字里,找到一点对于生活的慰藉。
在作家路遥所写的《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双水村孙家的每一个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孙少平与孙兰香印象最为深刻。
为什么呢?
因为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关于读书最好的答案。
首先来说说孙少平,他从小缺衣少食,读高中时,身着的衣服也是缝缝补补不知道多少次的旧衣裳。
每次吃饭都最晚去,在所有人都吃完后,他“偷偷地”去拿属于自己的“黑馍馍”。
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精神上的匮乏远比物质上的稀缺更为可怕。
机缘巧合下,少平认识了田晓霞,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但是却并没有任何的“架子”,真心地将少安视为自己的朋友。
并且也是在晓霞的帮助下,少平喜欢上了看书,每当晓霞看完一本好书,便会借给他看,两人时常在一起交流彼此的心得与体会。
渐渐地,看书,成为了少安生命中的一部分,除了衣食住行外最重要的就是书籍。
高中毕业后,他先在村里做教师,后来,他又决定独自离家去外边打工,而在这些过程里,他也从未放弃看书。
他的思想在书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大哥孙少安提出让他在村中发展时,他思前想后,选择了拒绝,在他看来年轻人应当在外边多闯荡,多见见世面也是好的。
后来,少安开办砖厂,再次请求他留在家中帮忙,少平依旧选择了自己的路,哪怕在外挣钱很辛苦,但是只要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就是幸福。
看书让少平逐渐地从农民的局限性中走了出来,去追求更广阔的的世界与天空,并且在做任何事情或者决定时,始终有自己坚持的立场与观点。
而少安也意识到自己的弟弟与自己在某些方面越来越远了,他学会了长大,不再总是依靠自己。
孙兰香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按理说应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她却懂事的让人心疼,五岁时便帮家里检柴喂猪。
从小在二哥少平的影响下,她也十分热爱读书,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并最终考上了全国顶尖的大学。
在兰香上高中时,有过一段很迷茫的时光:
她想为家庭减轻负担,于是犹豫要不要继续上大学。
兰香将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了二哥少平,少平的回信中让她重燃上学的决心。
他在信中提出,原本的想法是希望兰香能够组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生儿育女,有吃有穿,但是他改变了先前的看法,因为他看到了兰香的思想层次正处于觉悟期,也就是正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
少平认为这个觉悟期非常重要,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不能觉悟,不知道自己这一生要选择一条怎样的路。
因而,他鼓励妹妹兰香一定要坚持上学,不要鄙夷自己的出身,因为它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又对她说要从意识上摆脱农民的狭隘性,去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这有点类似我们所说的:诗和远方。
兰香在他的信中,再一次得到了鼓舞,她变得更为独立与努力。
她渐渐地发现了大哥孙少安与二哥孙少平之间的不同,虽然她对于两个哥哥的尊重是一致的,却也开始明白,大哥文化较低,与大多数农民一样,为了最实际的生活而不断地奔波。
二哥则受到书籍的影响,思想深度更深,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全面。
少平看的每一本书都使得他精神上变得充盈。
相反,如果他并没有看书,思想上未曾有任何的改变,那么他与兰香两人可能走的就是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路。
有一句话是:
一个人接触社会有三个方法,旅行、看书、与人交流。
在这其中,看书则是最简单以及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因为你看过的每一本书都是潜在的,会在你的气质、举止、言行中间接地流露。
那么,看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首先,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它能够让我在一个人独处时感受到的不是孤独,而是安静,那是一种忘我的感受。
其次,透过书中的那些人物,会使得我的思想与作者的观点产生碰撞,从而让我从中能够获得新的角度去思考当下的生活。
最后,当书看的多了时,就会明白生活中总有许多人会与你的观点不同,你更能够理解他们,而非像从前般争执,因为你懂得了,那是价值观与经历不同所造成的。
以前做百度的时候,有一个读者时常来和我分享他看过的一些书,有次,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似乎自己也看了很多的书,但是为什么感觉对自己的帮助不大?
我觉得这是他未将看过的书与生活相结合所产生的结果,书离不开生活,因为书的内容大多以生活为原型;生活也离不开书,因为书是我们获取知识与了解人生的重要途径。
当我们将生活融入书中,将书中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见解,我觉得书的作用才会真正地凸显出来。
许多人说,这个时代很浮躁,碎片化的时间里,没有多少人愿意看书。
但我却觉得并非时代太浮躁,而在于我们的内心从未真正的安宁,这就像杨绛所说的那句:
你的问题在于书读的不多,想的太多。
所以,静下来,将看书视为生活的一个部分,时间长了后,你就会发现,看书与不看书,过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当固性的思维被打破,当旧的想法被舍弃,那么随之而来的便会是新思维与想法。
就像黎明时的光,紧随黑夜褪去而来。
文、拾书,夜读公众号:拾书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