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当我们说到面食,其原料主要是小麦磨成的面粉。因此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说说小麦这种作物。
小麦与麦饭
根据考古资料,早在六七千年前,属于仰韶文化的河南陕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小麦的痕迹,因此,小麦这种作物应该很早就得到了种植。而到了西汉初年,小麦的种植已经发展到长江中下游区域。可以说,到了汉朝,小麦的种植已经比较普遍了。
小麦的吃法有许多种,面条只是其中比较精细的一种吃法。
比较常见的有“麦饭”,所谓麦饭,简单来说就是去除麦粒表面的麸皮之后直接煮了吃。《后汉书·冯异传》中有记载,新莽之时,刘秀与诸将曾以麦饭充饥:
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光武引车入道傍空舍,异抱薪,邓禹热火,光武对灶燎衣。异复进麦饭菟肩。
麦饭里面不一定只有麦粒,也会加上豆子等粗粮。刚灌完浆的饱满麦粒加上口感丰富的各种豆类放在锅中同煮,想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下面来说说面食,有一种说法得到广泛承认,那就是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知道吃面食的民族。尽管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用于磨面的石磨,但直到西汉中叶之后,石磨才得到广泛推广,面食也开始进入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现在吃的饼、馒头、包子以及面条等食物的雏形就出现在汉朝。
饼、蝎饼与汤饼
首先,何为“饼”?汉刘熙在《释名·释饮食》中解释道: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简单来说,“饼”指的就是用水和面后做成的食物,不管做成什么形状,也不管用什么烹饪方式,做出的食物都统称为“饼”。
根据烹制方法和形制,饼可分为蒸饼、汤饼、胡饼(焙烙类)、蝎饼、索饼等。宋代黄朝英在《缃素杂记·汤饼》中记载道:“余谓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
饼的名类繁多,做法也各不相同。下面只挑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介绍(其实是我比较喜欢的两种。。。)
蝎饼
“蝎饼”的独特之处在于和面。
北魏《齐名要术》记载:
(蝎饼)皆须以蜜调水溲面。若无蜜,煮枣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饼美脆。截饼纯用乳溲者,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蝎饼需用化了蜜的水和面。如果没有蜜,用煮枣得到的甜汁来代替也可以,此外还需要加入牛羊等的油脂。用牛奶也很好,这样做出来的蝎饼味美香脆。如果单纯只用牛奶和面的话,做出来的饼也别有一番风味,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汤饼
“汤饼”即水煮的面食,和如今的面片汤类似。后来经过发展,手法改进之后出现了面条。
晋人束晰所作的《饼赋》中讴歌了“汤饼”这一食物,此时去汉未远,许多史事亦是上承汉世,或即为汉风余绪:
玄冬猛寒,清晨之余,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尔乃重箩之面,尘飞雪白;肉则羊膀豕肋,脂肤相半,脔如婉首,珠连砾散。姜枝葱本,蓬切瓜判,辛桂剖末,椒兰是畔,和盐酒豉,搅和胶乱。
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攘衣攘衫,掌握仰弱,俯搏而弥,手萦回而交错,纷纷驳驳,星分雹落。笼天洴肉,饼无流面,姝媮冽敕,薄而不绽,膲味内和,肉色外见,弱以春绵,白若秋练。行人垂涎于下风,童仆空嚼而斜眄。警曰者舔唇,立侍者干咽。
束晰在寒冬腊月的天气里到朋友家做客,在这个天寒地冻、鼻涕横流的时候最喜欢的便是一碗热腾腾的汤面。
做面的麦粉一定要是用箩筛过多次的细面,而配面的肉,一定要是用羊腿或猪肋条肉,肥瘦相宜。把这样的肉切成一样大小的肉丁,加在面中,竟像珍珠一样漂亮。
把姜枝、大葱、茼蒿、和瓜菜等佐菜切好备用,再把桂皮、花椒等调味品要碾成粉末,当然里面还要加上盐和豆豉。
用大火将水烧开,此时挽起衣袖,熟练地用手扯面,随着手来回上下交替,面如流星划空、似冰雹落地纷纷驳驳,飞入锅中。笼上不见溅出的肉丁,而下到锅里的面不黏不糊。
这样做出来的面薄而不烂,面里渗透了浓郁的味道。浓郁的香味随风扩散,路过的行人及身后的仆人闻到香味都不禁流出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