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生了,是个胖小子呢"一阵婴儿哇哇嘹亮的啼哭声,附和着守护着儿媳吴桂珍生产的张春蛾大娘的兴奋叫声,打破了这个宁静乡村的凌晨。
黑魆魆的村子里,从邱大清家里透泻出的煤油灯光,为这个村庄黎明前的黑暗,注入了一丝亮色,时间定格在一九七零年的十一月初八凌晨四点。
天亮后,村子里还是一如往日的平和,只是邱大清家里多了些隔邻的乡亲,及妯娌们的登门庆贺。而凌晨里出生的婴儿正在妈妈吴桂珍的怀里熟睡。
邱大清应付着一早登门应贺的乡邻,亲戚,一面回答着众人的问询,嗯,胖小子,八斤呢。
邱八斤的岀生,为着邱家大湾人丁的兴旺增添了一份成色。重要的是邱大清与吴桂珍,婚后十几年来,没少做过造人运动,可,不到两年之间吴桂珍的生产总是女孩,继八斤之前,他们夫妻已拥有了六个女儿,这一次呀,吴桂珍的肚子还算争气,终于生产了儿子,让邱大清抱得了6十1。
在八斤出生的那刻起,卧躺在病床上多日的爷爷邱志国,也突然来了精神下得了床。帮着称过胖小子八斤过后,立马取上了孙子的小名八斤,然后才喜滋滋的回了房,躺下后再也没能起来。
而邱大清的一家子,都沉浸在孙子,儿子,弟弟到来的喜悦之中,随着上门祝贺的亲朋乡亲,逐一散去之后,才发现邱志国躺在床上睁着笑眼离开了人世。
这一天,于邱大清一家人来说,还真是悲喜两重天,而老人终归要走的,邱志国含笑的离去,也只是让一大家子挤岀了几滴眼泪,草草的办过丧事之后,又回归了得到孙子儿子弟弟后的喜悦。接下来的满日酒呀,办了三天,在邱家大湾里还属首次。那个年月穷呀,婆婆张春蛾拿出了自己出阁时,用手绢包了几层的二十五个大洋,硬是要儿子邱大清为孙子八斤办了三天的满冃喜筵。
八斤便在一家子众星捧月之下成长。
(大女儿邱菊英十三岁,二女儿邱冬英,十一岁,三女儿邱国英十岁,四女儿邱军想八岁,五女儿邱平姣5岁,六女,邱新莲三岁)
一大家子,就靠着夫妻二人挣工分为生,邱大清不光是农活好手,也是一个捕鱼达人,每每在忙完地里的活后,顾不上劳累,偷闲也得在野地里捉点鳝鱼,甲鱼什么的卖后补贴家用。
那个年代,乡户人家有个七姊妹八兄弟的也不稀奇,可是穷啊,邱家大湾里子女众多的家户比起邱大清家自是不如,邱志国生前是军属,在解放初期立过功作过贡献,家里由于政府照顾,七零年初开挖通顺河筑河堤隔断的一条不大的内地河,便划在了邱大清家名下,这也是他家好于别家的原因,当然了也离不开两口子的勤劳。
八斤就在一家人的呵护中成长。
邱大清,吴桂珍倒也开明,也沒有那一代农村人特有的积习,什么女儿长大终归是嫁出的人泼出去的水,也没有不让女儿们念书,或许是受了邱志国身前的教诲,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也没反对女儿们念书。
大女儿邱菊英读完初小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影响,放弃学业后,便早早的帮着家里下到地里挣上了工分。在八斤刚记事起的76年便嫁了人。唯有二女邱冬英,三女邱国英才念了两年小学,也在回家帮忙挣上几年工分后先后出嫁到了附近的各地。
不到6岁的八斤,便被邱大清早早的托人了生产队的学堂。跟着四姐,五姐,六姐,背着书包上了生产队里的学堂。
一年一年里,八斤渐渐的长大,每日里照顾他的奶奶渐渐的变老,十岁那年,也是刚分产到户的那一年,奶奶终于没挨过八斤十岁的喜筵老去了,正如爷爷一样沒能喝上他的满月酒去了。
那一年的十月,奶奶走了已懂事了的八斤,和回家的几个姐姐哭的泪人似的,那一年啊,家里就轮流办了三场喜筵,在八斤心里也是记忆犹新。
刚为四姐邱军想办完大学录取通知的喜筵,爸爸还在村里放上了电影,而四姐也是邱家大湾那一代岀的第一个大学生,而且还是山东那边的一所大学录取的呢,八斤以前也不知道山东在哪,自从姐姐来了录取通知书后,才知道去山东还要到省城转上火车后,搭上两天两夜的火车。
他好想背着书包,跟着姐姐一起搭火车去山东,四姐军想走时,他哭了,哭着背着书包要跟着去,结果没几天奶奶又去逝了,幸好没跟着去,四姐也没能赶回来,他又哭了,哭的好伤心。
想起奶奶平日里,他就连吃甘蔗,奶奶都要为他削掉皮后,把甘蔗剁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让他吃,奶奶总会在傍晚时,像变戏法一样的给他零食吃,八斤真的是很伤心呃呃的哭了好久。
第二天里,送奶奶下葬时,八斤第一个挥舞着手中的小白幡冲进十月的阴雨里为奶奶开路。
不几日,爸爸妈妈又为自己办了十岁的喜筵,还为自己买了新衣新鞋,新书包,可八斤却还是高兴不起来,他想四姐,也想奶奶。
那一年年关,四姐回家后,他才注意到爸爸邱大清的两鬓有了斑白。
分产到户后,家里分得了十亩地,爸爸妈妈,相比于往年还轻松了不少,也用不着天天下地,爸爸也没去抓鱼捕蟮,照应好田地里的事后,平常里便打理着门前的渔塘。
五姐,六姐,也以四姐为榜样,努力的学习着,八斤也上了初中,在两个姐姐的裹胁下也暗自的努力着,尤其是爸妈的叮嘱,隔日里的念叨,好好学习,让他更不敢懈怠。
岁月如流,八斤的年岁渐长,八五年考上高中后,五姐邱平姣也考上了师范大学,六姐邱新莲已在市区的卫校里就读了一年。
家里出了几个争气的姐姐,一时间邱家大湾里,小孩们不好好读书时,乡亲们总会扯岀邱八斤的姐姐们来做诱导。邱八斤自然也成了乡亲们与家人议论的焦点。
在附近的镇里上了高中后,十六岁不满的邱八斤,已长得人高马大,比起同龄人看上去成熟许多,每到假日,从学校里返家时,碰到的乡亲们总会问起八斤学习成绩怎么样,父母亲也会老生常谈的问起,学习的状况云云,就连好不容易碰上回娘家的大姐邱菊英,比起老妈都要繁琐的叮嘱他努力努力在努力。
都说长姐如母,十年一个代沟还真没说错。已步入懵懂叛逆年岁的邱八斤,身陷在众口纷纭的围城里很是苦恼,从记事起到长大,十多年如一日,从亲人口里说出最多的话就是好好学习,努力读书。乡亲们的话语里,就是八斤这次在班上考了第几名。
在家人捧在手心里成长的八斤,也很少有自己的主意,就算是心思不在书本上,也要努力的装着刻苦学习的样子,因为他不敢也不愿去碰触把自己包围得严严实实的围城。
高中三年的冲刺,能否考上大学,鲤鱼跃龙门,也是那代人改变命运最真实的写照。邱八斤尽管平日里也算得上努力,可是后来高考时,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他,以两分之差与大学无缘。
在得知消息后,邱八斤整日里就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敢出门,他怕看到乡亲们见他名落深山后失望的眼神,那一年的暑期四姐已带着城里的男友回了家,跟已年近花甲的父母商议着婚期,并劝导他去复读以圆了父母殷殷的期望。
邱八斤不敢有异议,只是心里明知道自己很努力了,还是没能考上,复读真的又能考上吗?
四姐带着男友回家的消息,另外的几个姐姐知道后,于第二日里都回到家中,仿佛并不关心四姐的婚期,倒是一致的让八斤无论如何也要复读考上大学。
八斤在家人的声讨下,明知自己不愿意去复读,开学季也不得不通过父母的打点又重回镇上的高中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