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在不经意间匆匆流逝。转眼间,学期即将结束,群里的通知打破了日常的平静:12点按时接孩子,这意味着孩子们期盼已久的寒假生活正式拉开了帷幕。
孩子对于放假,那是满心的期待。在学校里,他们每天要遵循固定的作息时间表,按部就班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而放假,就像是挣脱了束缚的小鸟,终于可以自由地翱翔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他们可以尽情地玩耍、放松,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用再被作业和考试的压力所困扰。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家长来说,放假有时却成了一种负担。平日里,大家都忙于工作,虽然照顾孩子也有诸多不易,但至少生活有着相对固定的节奏。可一到放假,没有了学校的作息时间约束,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差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他们可能会熬夜玩游戏、看电视,早上又赖床不起,饮食也变得不规律。这样的生活状态,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也容易引发家庭中的矛盾和摩擦。
面对这种情况,有人提出了一个看似解决问题的办法——去补课。表面上看,补课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查漏补缺,让他们在假期里也能继续学习,不至于荒废学业。但仔细想想,这其中又有多少家长是希望借此找个地方,让别人帮忙看着孩子呢?毕竟,现在的孩子大多已经长大,要是事事都还需要大人时刻盯着,那恐怕真的说明孩子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样下去,即便补再多的课,也很难真正成为学习的佼佼者。
由此,我不禁陷入了更深的思考。孩子的成长,终究还是要靠他们自己觉醒。如果凡事都依赖大人的管理,那他们何时才能真正独立,面对未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呢?就像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现象,有些家长花费大量的金钱供孩子读书,甚至不惜倾家荡产,背负巨额债务。可孩子毕业后,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去送外卖。这时,人们不禁会问:花几十万培养出来的孩子最后去送外卖,那一个高中学历的送外卖和本科生送的外卖又有什么区别呢?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大家都过于看重分数,仿佛分数就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各种选拔人才的机制也都是围绕着考试展开,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成为了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一道道关卡。在这种趋向性的引导下,学生们、家长们都朝着这个单一的目标拼命前进,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和真正意义。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有一位22岁的姑娘,大学本科毕业。毕业后,她并没有积极地去寻找工作,融入社会,而是选择呆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门都不出。就这样,她花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一心只为考取公务员。终于,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然而,进入职场后,她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适应复杂的职场关系。仅仅过了两年时间,她就患上了抑郁症。
听到这个故事,我的内心充满了难过和无奈。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本应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不断探索和创造价值的阶段,可她却选择了封闭自己,与外界隔绝。这样的读书方式,无疑是读死书,失去了教育原本应有的意义。
这让我突然想起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在直播间说过的一句话:“12000万大学生,没有健康的体魄,没有灵魂,废物一个。”这话虽然听起来有些扎心,但却道出了普通老百姓的无奈。许多家庭为了供孩子上大学,几乎耗尽了所有的积蓄,甚至还背负着沉重的贷款。可最终,孩子却没能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有担当、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吗?
教育的意义究竟何在?是仅仅为了获取高分,考上好大学,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吗?还是应该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良好的社交技能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呢?作为普通人,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拥有健康的身心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入思考,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