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启发:
Elton:
《上学记》(Ⅱ)
何兆武
作者何兆武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翻译家,他主要研究的是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和思想文化史,一些最重要的西方学术经典早期都是由他翻译的,可以说影响了几代中国学者。《上学记》以求学经历为主,除此之外还提供了许多现代学术史的研究资料,最适合解答学习目的和学习原则的问题。
在西南联大的七年求学以及一生的学术活动中,何兆武建立了自己的知识观:求知的基础,是在青少年的读书时光里,建立自己的认知系统,更加广博和深入地了解世界。
何兆武中小学时期接受的,已经是按照西方传统建立的教学体系了,课程设置接近现代化水平,还增加了童子军等内容。何兆武特别感谢梁启超、严复这批学者,因为是他们最早把先进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使自己这代人能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比较全面地接触到西方文明,何兆武上一代的读书人只承认西方科技领先,却不承认西方文化,所以才讲“师夷长技以制夷”。
到五四前夜,中国知识界才发觉,西方的科技领先,是源自文化和哲学思想,只学技术,不学方法论,就会一直落后。这个认知提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对一位学者的评价,应该包含两部分:
对学术研究的创造性贡献以及对于时代的作用。梁启超被很多人看作日本学术的搬运工,但在那时候,他对中国新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青年,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所以何兆武在做研究的同时,还要搞西方经典的翻译工作。
何兆武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文的,到中学时,老师已经用英文讲课了,在西南联大,全部的理科教材,相当一部分的文科教材,使用的都是英文原版。
何兆武把自己青少年时期建立认知系统的过程,称为“无事乱翻书”,也就是说,教育不止于课堂,他看书没有明确归类,什么学科、什么书都接触,从物理学到唯心主义哲学,都让他大开眼界,互相印证,逐渐编制成一个知识体系。在后来的西南联大学生里,凡是中学时代知识体系底子打得好的,成绩就好。
虽然何兆武从小接受西式教育,但他没有像五四学者那样,对文言文和传统文化持保留甚至否定态度,他特别强调:一定要学古文,五四一代学者,能够批判传统文化,正是因为他们有非常深厚的国学修养,了解传统文化的全貌。如果说中国文明有五千年,那么,四千九百五十年的载体都是古文,即便将来在国外生活,也是中国人的天然优势,中国文化基础,这是渗透在血脉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