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拉哈夫·沙尼和鹿特丹爱乐乐团在沪的第二场演出。指挥家携手法国小提琴家勒诺·卡普松和乐团的音乐家们继续为我们带来音乐的盛宴。
上半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杰作。这部写于1878年的作品是著名的世界四大小提琴之一。 协奏曲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活泼,欢快,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歌唱着生命和自然。虽然上演之初并不受世人欢迎,但现在已经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常演不衰。
柴可夫斯基这首乐曲每一乐章都很有特色。主奏小提琴绚烂华丽的技巧,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配器,加上俄国民间音乐优美旋律和地域色彩,充满韵味。
第一乐章,适中的快板,优美的主题旋律明朗悠扬,充满诗意。小提琴独奏柔美温婉,又不失情趣。在乐队的铺垫中,彰显其动人的歌唱。
第二乐章,小坎佐纳,行板,抒情如歌的行板如同作者的沉思。哀婉如泣,充满感伤的主题,小提琴家深沉地吟唱着略带阿拉伯风格的音调。
第三乐章,极其活泼的快板,打断了上一乐章悲戚的情绪,俄国民俗舞曲短小有力的明快节奏,呈现出一幅节日的画面。
勒诺·卡普松是位直觉敏锐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优美,温润,饱含深情。特别喜欢他第一乐章的处理,情绪的节制和挥洒切换自如,跟乐队的配合衔接精准,流畅。他的那把1737年的瓜奈利“panette”,声音充满质感,富有表现力。返场曲由拉哈夫·沙尼亲自担任钢琴伴奏,一首唯美的《沉思》再一次把观众带入音乐的秘境。
下半场是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这部作曲家在非常境遇下的创作已经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一。作品规模宏大,风格鲜明,具有“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拟为《命运交响曲》,或被评为“新贝多芬风格”的交响曲。
一半在充满猜忌和恐惧的古拉格群岛般的无情现实里漠然地戴着眼镜屏息静气装孙子,另一半却在抽象音响中尽情地质问、嘲讽、鞭笞,痛快淋漓地爆发灵魂的热量。
第一乐章,中板。乐章隐含了作曲家遭受着的痛苦,作品中表现出的孤独和漠然,以及灵魂深处的不满。宽广抒情的旋律,巨大的情绪变化,高潮部分的冲突,都蕴含着一种强大的能量。
第二乐章,小快板,有着舞蹈风格。音乐在各声部中跳跃,时而出现一些刺耳沙哑的音符,略显神经质。
第三乐章,广板。整个乐章由弦乐器和木管演绎,充满了感性色彩。如同挽歌的曲风,在弦乐器上颤音的运用,营造了安魂曲神圣的气氛。乐章末尾如同冥想般的宁静……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音乐开篇风格急转直下,嘹亮雄浑的管乐预示着高潮的即将来到。辉煌胜利的主题,是作曲家回应不公的能量爆发。打击乐的加入让音乐更加充满力量。
连着两晚欣赏到拉哈夫·沙尼的精彩演出,被他充满激情和力量的音乐所感染,非常享受。而且他在台上的表现很谦和,对乐团成员极为尊重。希望有机会再次看他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