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实按照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恩尼斯(Robert Ennis)的定义:“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
有人问我,如果用三个词来表达你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你会选择哪三个词?我的答案是:多元、理性与温和。多元,这是我对世界图景的认知;理性,是我理解和对待世界的态度;温和,这是我的人格追求。
2.什么是学术?简单地说,就是一切结论都要尊重文本及其结构,根据可靠的文献和背景资料,依靠严密的逻辑和理性推断,做到事实、逻辑与情理的一致,追求最大的“合理性”。用胡适的话说,不预设立场,不预设结论,不预设理由,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几分证据就说几分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与靠感觉、靠想当然、靠武断抽象等鄙陋的阅读方式,全然不同。
3.两种观点彼此矛盾,但都有其合理之处。如何解决和解释这些矛盾呢?这就得借助批判性思维。重要的不在于肯定或者否定,关键在于立论要合理;
4.尊重多元,追求合理,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精华。
5.其实,批判性思维中的“批判”二字,首先是指思考者对自己的思维的自我监控,是一种自我的“批判”,以警惕因自己的各种因素所带来的偏见、局限和迷失。批判性思维首先不是针对别人的,它并不具有外向的否定性和破坏性。它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追求的是真理性的建构,是公正的思想建构。
6.人总有自己的局限,视野上的,知识上的,性格上的,甚至生理上的,所以不能太执迷。孔子说“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否定的就是那些主观臆测的、固执己见的、故步自封的、一意孤行的思维方式。
7.好的杂文,在司空见惯的现象或者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某些悖谬之处,让我们不再习以为常,不再视若无睹,不再心安理得,这样才能激浊扬清,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批判性思维是杂文写作最重要的思维品质,追求公正与真理,也是杂文写作的方向。
8.鲁迅说,读古人的书,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做现代人。他还说,要不要保全传统文化,要看它能否保全我们自己。总之,文化应该为了今人更好的生活。
9.特别是随着历史档案的解密、信息传播的多元,好多过去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知识,现在看来都是存在问题的。同理,我们现在认为天经地义的东西,在后人看来可能也是错误的。因而知识是相对的,积累了再多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何况还时时在遗忘。知识靠不住,建立在那些旧知识之上的价值观,当然也靠不住,因此,价值观的正确与错误也是相对的。这样看来,给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理的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10.批判性思维与理性思辨,就是不盲从、不盲信,保持怀疑与质证,非经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不做结论。
11.从写作角度看,独立自主的写作姿态,简单地讲,是一种可以按照自以为“对”的方式写作的权利;一种不被袭扰、控制和任意指使的权利。只要他的写作没有侵害别人的权利,没有对社会造成“明显而现实”的危险,社会就不能用权利来干涉,这是文明社会的通例。
12.从短期看,“理性与批判性”可能会使一些人不高兴,也可能使批判者本人面临风险;但从长远看,它对一个人、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很有好处。
13.质疑是批判的起点。没有沉浸,难有质疑;但质疑并不必然取决于沉浸,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与价值。合理的质疑,除了需要宽广的视野与学识的基础,还需要质疑者与作品保持必要的间离,有距离才有审视。在时空的坐标上,经典文本首先是个历史性的存在。与经典文本的距离,就是现代与古典的距离,首先是文化立场的距离。
14.质疑具有本体的价值,但质疑也必须面对质疑,只有经过质疑的质疑,才可能趋向合理,而质疑的价值,正在于合理。同样,对质疑的合理解释,其价值也绝不亚于质疑本身。而且,也只有在合理的解释与反馈中,人们才能更理性地认识质疑的价值与意义,并学会质疑。
15.应该承认,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范畴与特定的问题上,多元之中存在着相对合理的“元”,而对这个更合理的“元”的理解和把握,才是批判性阅读的价值之所在。(问题:元的存在性是否需要讨论)
16.克罗齐说:“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谓回到古典,只能是一种尽可能贴近先人的理念,事实上我们永远摆脱不了我们所在的时空环境。按照西方解释学理论,人们阅读和解释经典,必然带有个人的“成见”和“偏见”,人不可能以一张白纸的状态开始自己的阅读与解释。作品的意义不是原封不动的,意义需要读者的建构,所以,每个人在同一座矿山中所挖掘到的矿藏是不一样的。是站着以平等的姿态读,还是跪着以仰视的姿态读?是当做“经”来读,还是当做“文”来读?是为了回到昨天而读,还是为了明天而读?我们需要独立的立场、理性的眼光和清醒的头脑。
17.综合看,可以看到一个潜在的逻辑:先前的总是好的,祖先的总是对的,这就是传统的历史思维在写作中的流露。
18.这些奠定了人类文化基础的先人们,他们的思考究竟有什么不同?问题未必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有无限的价值。
19.一句话,尊重人自身的需要,尊重人现实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才有可能。
20.教育不是万能的,人类教育的种种探索已经表明,那些通过教育来培养“圣人”、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天才”、打造“神童”的做法,是幼稚和荒唐的。
21.今年3月15日,在国人的强烈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对此,舆论一篇哗然。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有人认为……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成一篇议论文。(情感与规则的边界)
22.什么是善意?表达与交流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地理解对方,增进知识上的互相理解,促进知识的积累与增长。我这里用的是“真实”而非“真诚”,“真诚”是更高的要求,“真实”总该做到吧?交流是为了达成理解,而非为了激起对立、激化对抗,更不是为了让人闭嘴、让人钻地洞,而这些,已经是做人的底线了。
23.想一想,我们这些自以为是、感觉良好甚至自信真理在握的人,本质上只是个井底之蛙。理解了作为个体的局限,谦逊才会是真诚的,审慎才会发自内心,这样的谦逊与审慎才是理性的。
24.人都有轻狂的时候,都有自大的冲动,都有控制的欲望。对于权势、对于利益、对于名声,都会有某些非分的渴望。这样的冲动与欲念,哪怕只是一闪念、一瞬间,都会妨碍我们对真理的认知和把握。我们应该承认自己的局限,我们无法保证自己时刻都是正确的。这没什么不光彩。承认这一点,并且警惕这一点,这就是理性的谦逊。
25.在学术讨论中,至少有四点应该注意:
(1)在具体语境下讨论问题。这样才不会漫无边际,防止节外生枝。
(2)真实把握对方意思。在学术争鸣中,这是给对方的最起码的尊重。
(3)尽可能就事论事,不要上纲上线,慎于由此及彼。
(4)以商榷代替反驳。这个道理不
言而喻。
26.很多时候,争论双方其实争论的不是一回事,因为彼此的定义与理解不一样。
27.公交车站上,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可不可以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功利主义)
28.事实上,无论是赞叹还是质疑,都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行为本身有其复杂性,很难用道德高调或者法律准则“一言以蔽之”。
29.理性化的命题必然导向思辨性的写作。这样的写作,不仅在乎结论、在乎观点,更在乎得出结论的依据和过程,在乎那个思路展开的线路,在乎思路展开的逻辑。这样的命题,是聚焦于具体问题的思辨;这样的思辨,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辨;这样的思辨,才是真正的思辨。
30.四川卷与浙江卷则将思辨扩展到不同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关联。
31.不同范畴之间的关联是复杂的,彼此之间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分寸和尺度问题,也不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的转化问题,更不是可以折中和调和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那种在粪坑里都能嗅到芬芳的“伪辩证法”。
32.其实,道理也不难理解。限制固然会束缚人的思想和手脚,但换个角度看,在特定时空和背景下,预设和限制却能提供思考的坐标与参考,甚至是框架和线索,考生的思考反而因此而变得清晰、尖锐和深入,可谓以管窥天,见之则明;以锥插地,入之则深。合理的、恰当的预设与限制,使考生将目光与思想聚焦于特定的内容,或能写出新的广度与深度。
可见,预设本身无碍于自由的表达,关键是预设要合理。
33.山水比德,沿着这个思路,先人们几乎发掘出与人的本能相忤逆的一切事物的积极价值:寒风、酷暑、灾难、祸患、疾病、饥饿、死亡、恐怖、苦难、磨砺,等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之类的格言,正是这一思路在不同时代的流行版本。寒风能折断弱者的翅膀,也能唤醒沉睡者的噩梦。这样的寒风,凌厉是为了张扬好汉,酷烈是为了激发豪杰,肃杀是为了锻造英雄。这样的寒风,是寒风,更是对手,是敌人,是挑衅者。只不过,在这场没有悬念的战斗中,胜利者总是高高在上的人。
34.愚公名虽为“愚”,终以违背常理却接近大道的方式获得了成功,他那种超出日常限度的恒心与专注(会去否定勤劳的人终将成功吗?)
35.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文本分析,追求文本事实、历史背景、文化逻辑和人性情理的统一,在考虑各种要素的意义上,强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追求一种综合意义上的“合理性”。即使是质疑,也未必就是为了否定;不仅合理质疑,更要合理解释,并综合评估各种解释的关系与合理性。在孙绍振先生看来,这其实就是“学术性”的核心内涵。
36.对话才能达成真正的理解,理解才是建构的基础。
37.在观念上,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是复杂的,认知是多元的,而人则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只是一个“摸象”的“盲人”,都只能在特定的层面和角度上认识真理,谁也不能以真理自居。借用哈耶克的命题,我们是时候摆脱知识的自负与理性的佞妄了,这恰是批判性思维的精髓之所在。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的谦逊才可能是理性而真诚的,师生的对话才可能是平等、开放从而是有效的。
38.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思维误区,直到今天,很多人依然习惯于这种道德主义逻辑,再荒唐的认知和行为,都能找到高尚的动机来辩护。(交流具备基本的条件,并非都可发生)
39.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播,《水浒传》的故事、人物、观念乃至语言都已渗透到民族文化与现实生活中,有着深广的文化影响力。这是一个事实判断。
40.何况,谁敢保证自己精心营造的文化环境,一定能满足时代、社会和孩子的需要呢?教育不是万能的,而教师个体的局限更是显而易见。摒除自己不认可的内容,只给学生提供自以为有益的东西,按照自己的理想和自我的逻辑去“塑造”学生,这样的教育,必然有一个先在的假设:教育是万能的,教育者就是真理的化身。所以,任何越过了他的认知范围和价值判断范围的东西,都要屏蔽在外。但是,谁能保证这不是一种可爱的“偏见”呢?
41.讨论一个人,讨论一个文学形象,必须把这个人当做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不能先设定了一个抽象的人,把包括人的七情六欲在内的人性内容全部抽空,只剩下我们所理解和认可的“理性”,并以此作为检验和判断所有人的标准。于是,任何不合“理性”的地方,都被赋予消极的意义;任何超越我们所能容忍的理性限度的,都加以否定。如果这样对待文学作品,还要文学干什么呢?我们只需去恭读法律条文,恭听修身养性的圣人教诲就是了。
42.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并不是只要自认为结果和动机是正义的,就可以肆意地站在所谓正义、英雄的立场上去伤害别人。实现正义,其手段也必须是正义的。这就是所谓的“程序正义”。
43.所以我现在的态度是努力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至于能不能成,那就要看机遇和条件了。
44.对于自己不能接受、不愿认可的事情,毫无根据地臆测人家的动机,再以动机之邪恶推断其行为之不合法不合理,这样的思路很容易让人想起“文革”中的扣帽子、打棍子。(知易行难)
45.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逻辑的,但这种经验性的逻辑常常受到利益、情感、心理和环境的干扰,并不总是科学与合理。比如按照日常经验,“眼见为实”显然是个正常的逻辑。但是,“眼见”的未必是“实”的,因为你见到的可能只是表象甚至是假象。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摆脱各种束缚与局限,让自己的思维更理性,更公正。
46.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思考者对思维的自我监控,是对自我思维的质疑和“批判”,以纠正可能存在的偏颇和狭隘。
47.殊不知,“细节决定成败”本身的合理性,是需要条件的。倘若大局未定,大方向错了,细节再完美又能怎样?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惰性思维,就是胡适先生所批评的“差不多先生”。
所谓“问以辩之”,就是不要预设态度与观点,让自己的观点都来自材料自身。有些老师喜欢鼓吹“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等审题“诀窍”,这个要慎重。若为求异而求异,若为逆向而逆向,那风险就大了。
48.生活中,人们大多相信自己的判断。其实每个人的认识不过是全景图中的一块碎片,只有承认这一局限,才可能有接近真相的判断。
49.具体分析(可能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