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到通知,马上打开手机,走进浏览器,找到这本书,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时间紧任务重没办法,谁让我对这本书的名字感兴趣。
祛魅与祛蔽,一看这个题目,我就忍不住要想一探究竟了,然后是目录,果然不出所料,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理论,下册是实践,也可以说是理论指导下的更有方向的实践。
可是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两个“祛”,在百度中他有三个意思,不知道大家关注了没有,都是和改变有关的,再把它和后面的两个字连接起来。
“祛魅”就是消解魅力,这里就有一个前提了,什么样的人才有魅力,什么样的书才需要“祛”,于是作者提出来了读和写两个方面的破冰之路。
至于说到第二个词“祛弊”,显然要比第一个好理解的多,应该是减少弊端,建立科学而有突破性的读写规范吧。
我是带着对题目的思索,寻根屈原抽丝剥茧一般的,走进这本书的,也可以这样说,我读到的内容很少,而想到的东西很多。
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就是我是在用作者的思想来批判着读这本书的,然后我就看到了我在阅读和写作中所出现的错误。
还是回到我的从批判性思考到批判性能力吧,前边的批判性思考是由这本书的作者提出来的,而后边这个词语,我最早是在王晓春老师的文章中见到的。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的思考,比如我们读一本书吧,如果没有批判性的思考,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发现,更不要说形成自己思想了。
不是陷进书里,就是掉进权威解读,反正是没有一点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古代的人说阅读应该见前人所未见,因为唯有如此才有进步。
可是我们从小就习惯了仰视,就习惯了被灌输,拿起一本书往往已经先入为主了,作者是名家,就会被作者捆绑,书籍是名著,就会被书籍限制。
没有办法站出来,超越一本书来看这本书,在阅读以后形成一个超越了这本书的自己,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祛魅”。
这就像明星崇拜,那些追星的孩子,会把明星的优点无限扩大,从而使缺点和不足完全显现不出来,一叶障目不见了泰山。
把这个树叶拿下来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消解权威和去掉盲目,实现用自己的眼睛看书,从而重塑自己心灵的过程。
我们的阅读和写作,在教室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最大的问题,就像作者所认为的,是没有自己,不会怀疑和批判,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批判性能力。
请大家想一下吧,如果我们拿起一本书,不是因为他的作者是权威,或者这本书是名著,就变得丢掉了自己的眼睛和脑子,那么我们的一本本书和一篇篇文章,才没有白读才没有白写。
语文中的批判性并不像其他科目那样明显,可是不能因为以前的不明显,而把真正的批判性能力给彻底忘掉,成为生命成长的最大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