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晨曦的第一缕光里,我们与孩子并肩而立,面前是一块小小的、发亮的屏幕,像一面湖水,映出他们好奇而澄澈的眼睛。父母的心,常因这湖水泛起波澜——怕它汹涌,将孩子卷入暗流;又怕它干涸,令孩子错失远方星辰。于是,我们默念那九字真言: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让它们像三颗温润的星,落在掌心,照亮一条柔软而坚定的路。
拿得起——堵不如疏。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时代递来的一支笔。与其夺笔,不如教他如何执笔。我们与孩子一起,在屏幕的空白处写下规则:晨起先拥抱阳光,再轻触光亮;用餐时让机器沉睡,让碗筷与笑语交响;夜晚九点,屏幕熄灯,故事与星光一起上场。规则不是锁链,而是风筝线,风越大,线越温柔。我们陪他在知识的云端里穿行,看博物馆里的青铜、深海里的鲸落、极地的极光……每一次滑动,都是一次远征,归来时,,眼里盛着山河,心里装着自律。
放得下——以身作则。
我们先把手机放进抽屉,像把一颗躁动的心轻轻按下。饭桌上,我们谈论新读的诗、窗外的雨,而非点赞与红包;散步时,我们指给他看新开的凌霄花,看晚霞如何一寸寸染红天际。孩子在一旁学着,把机器留在口袋,把世界捧在掌心。原来,放下不是失去,而是让双手空出来,可以拥抱,可以攀爬,可以捧住一颗完整的月亮。
看得开——收放自如。
当他偶尔逾矩,深夜偷玩,我们不急不吼,只轻轻坐在床边,像小时候为他掖好被角那样,问一句:“今天,是不是有什么话想对手机说,却忘了对我们说?”他低头,眼泪落在屏幕,像一场迟来的雨。我们听——原来游戏里并肩作战的伙伴,让他第一次感到被需要;原来短视频里的吉他曲,是他想学却不敢开口的梦。我们于是陪他报吉他班,周末与伙伴在草地上开小型音乐会。手机里的虚拟掌声,终于变成真实的风,穿过他的发梢。我们笑了:原来,看得开,是看见深处的渴望,再把渴望引到光里。
此后,规则仍在,却不再冰冷;榜样仍在,却不再刻意;沟通仍在,却不再沉重。孩子在晨光里出发,口袋里装着手机,也装着徒步的地图、图书馆的借书卡、篮球场的预约码。他学会在屏幕与大地之间,自由往返。
而我们,依旧默念那九字真言:
拿得起——是信任,让他握住时代的笔;
放得下——是智慧,让自己先成为岸;
看得开——是慈悲,看见所有沉迷背后,都有一颗想被理解的心。
当夜色降临,孩子归来,把手机轻轻放上玄关的竹篮,像放下一颗疲惫的星。我们相视一笑,窗外,万家灯火与天上银河一同亮起。此刻,无需更多言语——那九个字,已长成一株常青的树,扎根在亲子之间,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唱着同一首歌:
“我在这里,世界在这里,手机也在这里,而我们,比屏幕更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