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是讲觅价,也就是垄断的情况下,理论分析如何不符合实际。
前面先讲了很多“死三角”的分析,可以再次参考第三章第二节 —— 作者其实只是想引出这个问题:
问题是,如果增产消除了这死三角,垄断者与消费者可以分享这死三角的利益,为什么他们不这样做呢?
作者自问自答:
为什么大家有利可图而不图呢?说因为有交易费用。。。
但是,作者接着说:
那当然,但没有交易费用连市场也没有。
所以:
是什么交易费用促成上述死三角的存在呢?
作者开始的群嘲模式:
同学们想不出答案不要难过,因为经济学教授也想不出。
随后,当然是自嗨了:
我自己的答案,是除非政府诸多管制,上述的死三角根本不存在。
为什么这么说?后面作者的分析,是说:
用这种“全部或零”的榨取消费者盈余的方法出售,出售者的最高利益是产出的边际成本等于你的边际用值,死三角消失。
什么是“全部或零”?作者举例卖苹果:
即是说,八个苹果你的最高平均用值是五元一个,但定价五元你只会买三个(五元是你的边际用值),有消费者盈余。
但如果垄断出售者知道,他会定价五元一个,硬性规定你一定要买八个,否则一个也不卖。
这样,你的消费者盈余会全被榨取了。
是啊,既然是垄断者,为什么要定一个价?当然,获取信息有成本,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套餐组合呀。在这种情况下:
你的平均用值也有一条曲线,称全部或零需求曲线(all-or-nothing demand curve),即是每价你一定要买按此价指定的量的全部。
沿这全部或零曲线购买你半点消费者盈余也没有。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封装成套餐的成本足够低 —— 但是现实中可能也并不算很难,作者举例:
五十年前美国的迪士尼乐园收五元进场费,顾客进场后每项玩意再收费,是全部或零的安排。
这里的用意是:
进场费从你的消费者盈余榨取,而进场后每项玩意的收费当然要比不收进场费为低,即是较为接近玩意产出的边际成本了。
再比如:
同样,算得上是高档次的俱乐部或会所受一个可观的入会费,每月再收会员费,但会员在会所内享用食品其价会比同样级别的食肆为低。
入会费及月费皆属榨取消费者盈余,不容易榨到尽,但属全部或零的安排。
其实这里想说的和自助餐类似。再比如:
如果太多的顾客选零——不进场或不入会——怎么办?
出售者可以分组别处理。。。
就是对客户进行分层了,按照年龄、时间等等进行分层,不展开 —— 这背后是什么?战略分析可能会说是消费者洞察,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就是通过洞察来降低交易费用了,所以,一切的财务盈利都是来自于信息的封装。
从其他产品的角度来看,比如汽车,会形成各个配置的价格定价:
- 首先,这是不同的配置封装,从而尝试进行第一步的覆盖,也就是榨取消费者盈余
- 随后各种选配,其中有可能接近边际成本 —— 但更可能不是,纯粹也是在榨取更多的消费者盈余
- 当然,品牌本身的溢价,其实也是一种入场费、是一种消费者盈余的榨取了
- 消费者之所以心甘情愿被榨取品牌溢价,也是因为这帮助他发出了社交信号,满足了虚拟自我
- 所以也是有价值的。。。吧
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定价(pricing),实际是在觅价:
- 换句话说,是在识别和建立,产品本身的、哪怕是小小的、垄断属性
- 同样的,输入是信息,是消费者洞察,产品也是信息的封装,只不过
- 不同的产品,其具体的物理化学属性不同,那么其生产制造工艺不同、迭代的周期不同,从而
- 这个从数据到产品的过程,体现的不一样罢了
- 运转良好的企业,一定是识别并掌握了,其具体行业中,这个从认知到变现、从信息到产品,的迭代且闭环的流程,而
- 产业链的链主,一定是抓住了这个闭环中,最核心的控制点,而且
- 是能不断识别控制点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