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全开月未圆

记得在上学的时候,很欣赏这样两句诗:花未全开月未圆,最是人间好时节。当时刚看到的时候,还不是很懂这两句诗的意思。后来,尤其是经历了人生很多事情之后,对这两句诗格外赞同:做人做事,最好的结果就是不要过于完美,一定要留有余地。

月季花

人生最好的境界,莫过于花未全开,月未圆。记得当年看《红楼梦》的时候,看到女主人公林黛玉和别人反常之处就在于人团聚时她反而悲伤,曲终人散时反而欣慰,就是因为感觉人有聚就有散,不如不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封建时代的贵族小姐有很多情况是有感而发,和今天的我们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有些道理却是触类旁通的。

在杭州灵隐寺的大殿上,有这样一幅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懂得这个“半”字,才能懂得人生真味。那么,什么是“半”呢?半得半失,方得圆满。有得有失,多得多失,少得少失。就和“舍得”这两个字一样,舍得之间,是分寸,是取舍,是智慧,更是境界。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艰难坎坷,却又是在这磨难当中另辟稀境,获得了不一样的感觉:苏轼不被贬海南,就不会开一方文脉。;司马迁不被宫刑,就没有《史记》千载。;同样,孙膑不被挖去膝盖,就没有《孙膑兵法》。所以说,人生,有所得,必有所失。命运的一切馈赠,其实都暗地里标注了筹码。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活得太明白,太较真,就失去了弹性,压死了自己,也逼走了朋友。一个人的自尊太强、自我意识太强,别人稍微冒犯,他就立马反弹回去,情绪也就爆炸了。

人和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源于“我”,过于强调自己的感受,是人际矛盾的根源。世间万象,莫不如此。凡事不必苛求圆满,永远都在追梦路上,心怀滚烫的期待,一路纵歌,看岁月山河。

四月芳菲将尽,赏花更需趁早。世人觉得,完美是一种境界,圆满是一种追求,却不知,天道有轮回,月有阴晴圆缺,最美时光转瞬即逝,快乐乍现后,便如花凋零。人生没有十全十美,更不会事事顺心,花好月圆。

花全开,意味着就要开始凋谢;月全圆,就代表着要开始残缺。人也是一样,到达巅峰之后,接着就是不可避免地要走下坡路。这时,花未全开,月未圆。就会让人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所以不必执着,学会放下,学会接受,时常清空疲惫,修一颗欢喜心。有健康的身体,养心的小爱好,固定的收入,做着喜欢的事情,爱着喜欢的人,就是最大的圆满与快乐。

朝阳

人要有节制、要“刚刚好”。就像酒喝微微醉的状态最好,大醉的话既伤身,也可能会惹祸。我们中国人讲究的:饭吃七分饱、茶倒七分满、话说七分完,其实这就是一种“刚刚好”的智慧。如果过于快乐,人就会迷失在其中,乐极生悲;如果事物太美好了,它必定会开始败坏。未满,才有上升的空间;未盛,方有进步的余地。小满未满,生活美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