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煎饼,都说山东煎饼, 实际上山东不吃煎饼的地方更占大多数,过去山东十七地市以煎饼为主食的可能只有临沂,日照,枣庄. 集中在鲁南地区.作为一个地道的临沂人,有时候思考为什么只有我们那里吃煎饼比较"流行", 并且很早的时候当做绝对的主食.总想找一个吃煎饼的原因,显然在我眼里这个是很明白的,奶奶说过, 麦子产量低, 低到根本养活不了人,因此就种地瓜. 收地瓜的时候,直接将地瓜用一种叫"推子"的工具推成一片片地洒在地上, 晒干,储备,能够保证一两年不变质. 吃的时候, 直接到自家的储藏处弄一些放到大盆里,晚上放上水泡着,等第二天磨成糊状,就可以烙煎饼了.当前做煎饼已经几乎完全使用麦子做,玉米,小米煎饼也很多.加工方式上也完全由机器取代,每个村几乎都有一个"煎饼坊".
煎饼,馒头,大米,三者吃起来口感上,可能煎饼最差了,因为需要非常强的咬合力才行.但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我们仍然选择吃煎饼,年纪越大的人对煎饼的态度几近偏执.一方面那已经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写进了我们的基因; 另一方面,对煎饼特殊的感情,认为只有吃煎饼才叫吃饭,煎饼和大葱或者其它蔬菜结合起来是其它主食无法替代的.特别是吃煎饼卷大葱,吃的时候使用非常强的咬合力,并且品尝到那种葱比较重的辣辣的口味,再加咸咸的黄豆酱, 大葱的味道偶尔刺鼻. 触觉,味觉,嗅觉相融合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故乡的的味道熟悉而顽固.
中学的时候,狭隘且自卑的认知,总感觉煎饼是提不上台面的东西,煎饼卷大葱似乎更是土气和卑微的最高境界, 和咖啡的对应物大蒜相比肩,吃相也并不那么雅,手持一根长长的煎饼,右手拿着筷子,嘴里努力的嚼,咬肌依稀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煎饼在心目中的位置逐渐"自信"了起来,首先煎饼真真正正地养育了一代人,父辈,爷爷辈没有多少地,地里也产不出多少粮食,唯有种地瓜,做煎饼勉强吃饱饭,是煎饼给了他们最基本的尊严与体面.长辈也说,走远路,甚至闯关东只要背上一袋煎饼,总给人带来踏实的感觉,就不怕回不了家;其次煎饼吃起来很健康,在掺杂麦麸的煎饼绝对算的上当今所提倡的粗粮.
很多人对煎饼的认识也是"不足的",他们眼中的煎饼是煎饼卷着各式各样的菜,我们在家吃煎饼也卷一些菜,当大多时候是不卷菜的,咬起来可能要费些劲,但很多人就是喜欢这么吃,如果实在感觉不好咬的话,可以先沾一下水,之后就很软了. 一次,我从家乡带了一沓煎饼到单位,一个同事问我,"煎饼皮是吗?" 我当时一愣,什么煎饼皮,这不就是煎饼吗,后来我才知道他们认为我带的是煎饼皮,仅仅是煎饼的一部分,更重要的一部分是里面的菜.所以就认为那是煎饼皮.
平生的人生经验告诉我,对一种东西的热爱刚开始是并那么喜欢的,简单的体验无法有充足的认识.一个人刚开始估计没有人愿意去品味辣,它并不是一种味道,而是一种灼伤感, 但它偏偏成就了那么多人对它的热爱.煎饼也是一样的,餐桌上如果有煎饼和馒头,长辈总是偏偏选择煎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