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溯源:
教员在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作的报告。这一次政治局会议批评了党内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和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错误观点,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报告共四部分,即目前政治形势的特点、民族统一战线、人民共和国、国际援助。
二、分析总结:
1925年,教员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革命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弄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并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逐一进行了分析。
1935年,十年之后教员在这篇《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文章中,再次对中国社会的阶级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从而为正确地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离不开其对过往十年革命中失败的经验教训的总结,离不开在实践中不断的试错和思考。下面简单分析:
(1)当前全国政治形势的特点: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殖民地。
(2)中国各阶级的态度:
工人和农民:反抗,是中国革命最坚决的力量。
中国小资产阶级:也要求反抗。
地主阶级:革命比帝国主义坏。
买办阶级:是各帝国主义的走狗,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争斗,这种矛盾对于革命的人民却是有用的。
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地主阶级那样多的封建性,也没有买办阶级那么多的买办性;他们不喜欢帝国主义,一方面又怕革命的彻底性,在两者之间动摇着。由于这种动摇,所以在名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国民党营垒必将发生破裂。
(3)中华民族革命营垒的情况:
红军转移:本身有所削弱,遇到了暂时失败。
长征的意义: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总的来说,革命阵势,由局部性转变到全国性,由不平衡状态转变到某种平衡状态。
(4)民族统一战线:
党的基本策略: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组织和团聚民众和一起可能的革命友军,将敌人营垒中被裹挟的人们,过去是敌人而今日可能做友军的人们,都从敌人营垒中拉过来,扩大民族革命战线,进攻最大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
(5)人民共和国:政府组成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必须保持坚强的共产党和坚强的红军领导作用,必须留意汉奸卖国贼的破坏活动。
(6)国际援助:中国抗日战争需要国际人民的援助,首先是苏联人民的援助,我们不再孤立,这是中国抗日和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实践启示:
教员永远都在以发展的眼光更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日本独占中国的行动只是一个局部,它会引发帝国主义内部的反应,进而引发地主买办阶级内部的反应,又进一步扩大至反革命阵营和革命阵营,直至引发全国范围的反应,环环相扣,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势,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反革命阵营。关键在于能够保持清醒的认知,不局限于一点一线,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设限、不故步自封,以有效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
启示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1)要善于根据形势改变策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根据新形势新环境采取新的策略。
(2)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一切中间力量都是可以争取的,但要守好自己的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