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的原由:
国庆假期,要去上海参加由本书的作者李明老师亲自教的叙事心理治疗课程。心里想着,怎么也要把这本书看了,对这本书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吧。也许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上课前若是没有自己预习一下,心里仿佛没有底儿,会有丝丝的慌乱。这也是一直以来做一个好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了,自恋一下下。
读书进度:
本书共五章,200页。9月25日开启,在去学习前,已看完了前四章。在学习结束后,把最后的一章看完。
书中精华及自我感悟:
内化:问题产生的基本途径 内化(internalize)在心理学上不是个新名词,它是法国社会学家图尔干首先提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人们通过认知将外部事物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其主要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
用叙事心理治疗的语言来说,就是个人按照文化中的支配故事框架建构和诠释自己的生活的过程,也就是充满问题的自我叙事形成的过程。
外化:是叙事治疗对待“问题”的立场和策略。即认为当事人的“问题”是他们内化了的“自我”。当事人往往认为问题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就像身上的器官那么真实。但实际上“问题”是内化的结果。
叙事治疗要通过运用背景、命名、改换指称方式等方式帮助当事人领悟到人和问题不同。
外化地图:四个步骤 命名问题、询问影响、评估影响、论证评估。
改写:寻找问题之外的生活 所谓改写技术,就是运用高度积极的好奇和耐心,借助精巧的提问,让行为背后的动机得到凸显。换句话说,是将单薄的故事讲成丰富的故事的过程。或者说,所谓改写是从例外生活的例外片段出发,演绎成来访者的新生活的过程。
见证及其他:回到生活本身 锦衣夜行不如衣锦还乡。中国俗语。 见证就像一种呵护,一种不断增加希望的火种,是一个能让来访者在咨询中发现的新故事可以演绎成新的生命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治疗师是当事人生活故事的一个见证人。
感悟:听课的时候,发现提前预习过书本,还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让自己的大脑在忙碌记录的同时,稍作休息。
看书时,通看,仿佛是没有专门记住什么。在听课的过程中,发觉,有不少点,是有心里共鸣的,这也得益于看书。
不仅在实际操作时让自己头脑中的地图更清晰,同时也扩大了自己大脑思维的空间。
如同书本最后写到的:我们在叙事疗法的实践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学习如何使用叙事的提问方式,而是转变这种理解世界的视角。
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做的各种互动体验跃然到眼前。循序渐进的开了我们的脑洞!